編者導讀

從公元1819年到1919年的100年時間裏,世界相繼出現了兩個改變人類命運的國家:英國和美國。英國人開創的工業時代打亂了舊世界的格局和秩序,那是一個靠強權和實力說話的時代。而在一戰之後崛起的美國人,已經不屑於這種老套的手段。正如美國第26屆總統羅斯福在演講中所說的那樣:“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美利堅,正牽引着人類文明從工業時代走向商業時代。他們用大棒(硬實力)敲開世界財富的大門,用甜言蜜語(軟實力)來維護自己在全球建立的霸權秩序。

從公元1919年到公元2019年,美國人依靠這樣的策略已經稱霸世界100年了。今天,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問同樣的一個問題:美國人還能維持這樣的局面多久?他們能用“手持大棒口如蜜“的方法將資源耗竭、環境惡化,地區和社會階層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等問題逐一解決掉嗎?答案似乎已經很明顯了,從北非到中東,我們常常會看到美國人的身影,但他們的出現並沒有使當地的情況有所好轉,反而更糟糕了。甚至連他們在歐洲的忠實盟友,也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懟上幾句,來發泄積蓄已久的不滿。

作者這篇文章,將會對200年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某些關鍵因素做一些淺顯、不足道的分析。我常常在想:人類對自己的命運,總是要報以最大期望的。這是推動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古人類從密林走到平原,從鄉村部族走向城市的精神支撐,人類從未被困難打敗,恰恰是因爲這些困難幫助人類走向更輝煌的未來。但我們更關心的話題或許是:從2019年開始的下一個100年,誰又將承擔起解決人類共同困境的重要責任呢?誰會成爲下一個超級大國?

大不列顛和美利堅的霸權易位

1768年,哈格里夫斯獲得了珍妮紡紗機的專利所有權。經過他和妻子在此後6年裏的不斷改進,到了1774年,一臺珍妮紡紗機最多可以安裝的紗錠數量已經到達了80個。英國人在他們的史書上十分自豪地記錄下這一偉大事件:珍妮機,它是世界工業革命開始的一個重要象徵,更是大不列顛王國崛起於世界的重要里程碑。1819年,一個名叫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的女孩出生了,當時的英國人一定不會想到:18年後,這位年輕的女王將會帶領英國人民征服世界,將大英帝國的旗幟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們還會把這一歷史時期稱之爲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自繪地圖

1890年,美利堅政府將全國鐵路鋪設軌距統一調整爲4英尺8.5英寸。聯合太平洋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及南太平洋鐵路這三條橫跨大陸的鐵路運輸線至此暢通無阻,西部的物資將會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運輸到東部工業區。到了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之首,到了1919年,美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這一年的歐洲剛剛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此時正忙着收拾殘局,重建家園。他們再也沒有精力和能力阻擾美國人的崛起了。從這一年開始,美國人將逐步接替英國人在世界的霸權地位,世界的中心將從大西洋的東岸遷移到西岸。

當英國人剛剛在世界上失去往日風采時,美國人卻恰好地頂替了他們。解釋這一歷史現象的說法中,最令人熟悉的一個觀點是:美利堅與歐洲大陸相隔太遠且國內外環境相對平穩,在歐洲各國爲資源輸出和商品傾銷的地盤爭得不可開交時,美國人卻享有了寶貴的和平。當歐洲人深陷互相消耗破壞的惡性競爭中時,美國人卻不斷積蓄着自己的力量,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和貿易網絡,以至於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不得不依靠美國人的接濟渡過難關。這是美利堅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作者認爲:美國人之所以能成爲近代世界史上的第二代超級大國,還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英國人的工業化在1819年前後影響了全球,他們的貿易網覆蓋了全世界。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利益再分配的重要性,即:如果把大不列顛比作一個超級規模的大工廠,它並沒有邀請一大批的分銷商和零售商(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力量)來幫助其生產或銷售產品,它往往更依賴本國人的力量來進行貿易擴張,我們可以把這種方式稱之爲“廠家直銷及生產線壟斷”(傳統國家型工業經濟)。

1920年的英國版圖

這種做法將會激化其他工業國家與自己的矛盾,因爲無法與英國人展開深入的貿易合作,歐洲工業大國之間只能展開激烈的惡性競爭。例如採取降低價格,用武力拓展更多的殖民地,各自降低國內的生產成本(以犧牲本國人的利益)等手段,而恰恰是這些拙劣的政策導致了歐洲人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出現了普遍的危機:降低價格將導致政府財政出現困難;武力拓展殖民地又加劇了資金損耗,加重了軍事危機;而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民衆更加怨恨政府,內部矛盾加劇。歐洲社會在一戰二戰前,正是在這樣的多重危機下苦苦掙扎。衰落是無法避免的。

那麼,美國人的優勢在哪呢?他們是如何登上超級大國寶座的呢?

英國人:work!work!work!美國人:money!money!money!

在1840年的《愛丁堡評論》裏,托馬斯·卡萊爾這樣描述英國人的雄心壯志:我們搬走了大山,並將大海變爲通途;什麼也阻止不住我們。我們向粗野的自然挑戰;並用我們不可阻擋的機器,永遠勝利地前進,並滿載戰利品而歸。正是在這一年的六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英國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了。

19世紀幾乎是英國人的世紀,他們的機器和炮管同時向自然和傳統人類社會宣戰。他們用戰艦“運送”商品,用槍炮“開採”礦產,用強制條款“謀求“貿易利潤。但在獲取了令世人稱羨的財富同時,不列顛聯合王國的內外經濟關係也出現了微妙變化。他們開始嘗試用金融手段代替軍事手段、政治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從亞當·斯密到大衛·李嘉圖,經濟學家們一直在說服政府採取自由貿易的方式來發展經濟。即用市場經濟取代傳統的國家支配型經濟來開展國際貿易,將對外貿易的發展及規則交由國際市場決定。

但經濟學家們的努力並沒有在短期內取得成功,因爲還有一種傳統經濟思維正深深影響着英國人,提出這一系列主張的人就是托馬斯·孟。在他的觀點裏有3條最具代表性:1,勒令輸出魚、穀物或軍火的商人將售價的全部或一部分以貨幣形態帶回(英國),並不能增加我們的現金。2,專營外匯的商人不能增加或減少我們的財富。3,使外國人遵守現金使用法令並不能增加或保全我們的現金。令人意外的是,亞當·斯密也是這一理論的忠實信徒,他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就是以此爲基礎所展開的。

亞當斯密認爲:交換價格是由該物品消耗的勞動量來決定的。那麼,英國人對外貿易時獲得利潤的主要方法就是:用本國勞動量低的產品交換貿易國的產品(這些產品在英國需要花費更多的勞動力)。例如英國人的紡織業發達而農業相對弱勢,他們就會用棉紡織品換取法國人的穀物,而絕對禁止本國人向法國出口穀物和進口紡織品。這種絕對優勢理論所衍生出的重商主義認爲:獲取他國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是一個國家實力的綜合表現,貿易的目的就是爲了積攢金銀。這種經濟思維決定了英國人乃至歐洲貿易伙伴們的決策:不斷減少勞動力(提高技術、降低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優勢產品的出口,減少或杜絕劣勢產品的出口。

這讓歐洲工業大國們紛紛陷入了一個怪圈:因爲即使到了20世紀中葉,這些工業化大國所產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差不多的,因爲資本總是積聚在利潤最高的行業。可以開個玩笑地說:二戰前的歐洲工業化國家,更熱衷於生產(work!),把自己的絕對優勢發揮到極致。

美國人或許聰明瞭許多,這大概要歸功於於大衛·李嘉圖。他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解決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難題。在這個理論下,一國的產品定價雖說仍然來自於勞動量的投入,但爲了獲得更大的利潤,一國的出口物並非是勞動量投入最少的產品。進口物也並非是本國勞動量投入最多的產品。假設英國人生產的單位紡織品需要消耗3個工時,生產單位肉消耗4個工時,生產單位的煤消耗1個工時。法國人生產單位紡織品消耗4個工時,生產單位肉消耗3個工時,生產單位的煤消耗5個工時。那麼在比較優勢理論下,法國人會向英國出口紡織品和肉類,英國人則可以全力投入煤的生產加工,而不是非要在絕對優勢理論下出口占優的紡織品,進口劣勢的肉類。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案例圖示

歐洲人從19世紀開始就嘗試開展這種自由貿易,並且設置了最惠國條款。但金本位的國際貨幣制度並不能統一各個國家的價格政策,例如在法國,假設一克黃金可以購買5個生產該產品的勞動工時,而在英國只能購買4個,那麼,即使貿易國之間採取了黃金等價交換的手段來交易大宗商品,但實際價值並不對等。這是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從經濟角度來分析的一個入口,也是美國崛起的重要原因。

衆所周知,當美元成爲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後,美利堅和歐洲工業大國的經濟都快速騰飛了起來。在比較優勢理論下,自由化貿易成爲了國與國之間的商業活動主流,統一的結算貨幣讓交易雙方的利潤得到了有效保障。美國人只需要保證他們的信譽,就能抽取豐厚的回扣。當然,美金成爲主導結算貨幣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巧合的是,自由貿易與美國人所主張的自由主義不謀而合。1947年11月17日,杜魯門在遞交國會的特別諮文中提出:美國能夠“運用其力量,引領人類走出恐懼和戰爭的陰影,邁向自由與和平”,號召美國人承擔起“捍衛自由”和“維護世界秩序”的責任。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1956年

在杜魯門簽署《對外援助法案》之前,施羅德銀行集團副總裁約翰·辛普森( JohnSimpson) 建議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以金融力量爲槓桿,推動歐洲經濟復興和政治穩定。他警告說: 如果西歐不能擺脫經濟衰退的陰影,美國自由遭遇的風險將會相當大。美國花旗銀行總裁溫斯洛普·奧爾德里奇( Winthrop Aldrich)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美國“只有在西歐重建中發展並擴大有序的世界貿易,建立地區和世界貿易體系,才能最有效地證明個人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的優越性”。

二戰之後的歐洲與美國,正如干柴遇烈火。美國人的野心促使他們塑造了一個威脅民主自由的假想敵,並把這種意識形態灌輸到了歐洲的盟友心中。沒有多少人能打敗恐懼,而面對美國人的經濟援助,歐洲人更是心花怒放,放下了之前的高貴姿態。美國人的全球霸權是建立在金融系統的絕對控制權上的,他們發展了李嘉圖的經濟思路,並落實到了全世界。此時的美國人並不過分熱衷於“work“,而是”money“!他們認爲貿易和金融市場的創造財富效率,遠遠大於工業或實體經濟。這一切,至少在中國人崛起之前,仍然是有說服力的。

誰將成爲下一個超級大國?

所有讀者都應該深知,作者並不可能做出一個絕對準確的判斷,來預知誰將會成爲下一個超級大國,但我仍然對此抱有濃厚的興趣。除非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所有公民都把全人類當作一個共同命運體來對待,否則作者的這點濃厚興趣仍將有極大的誘惑力。但這個假設很難實現,爲此,我們不妨繼續說下去。

從文章開頭講到現在,我是一直圍繞着經濟史、經濟學的角度展開論述的。而經濟學的關注核心又在於人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分配稀缺資源。這也是擺在下一個超級大國面前最需要解決的首要議題。當然,這個即將成爲超級大國的種子選手也可以參看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今天的北非與中東。現實就是如此:比如一個成功的喜劇明星,他能輕鬆博得觀衆的笑聲,是建立在自己日復一日充滿淚水和汗水的訓練基礎之上的。比如美國人宣揚的自由,往往是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礎之上的。而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何嘗不需要更多國家的自願或不自願的付出呢?

在討論第三代超級大國崛起之前,我們要來看看美利堅人是如何走向並不樂觀的未來的。當中國在加入WTO世貿組織之後,美國和歐洲就迎來了空前挑戰。自由貿易離不開“比較優勢“的經濟理論,但”比較優勢“理論卻被中國人打破了。他們由於歷史的原因,建立了相對完整的工業化體系,這種來自古典經濟學的做法卻讓中國人在今天獲得了強大競爭力,並開始挑戰比較優勢理論下的國際自由貿易。在比較優勢理論下,一國可以將自己相對優勢的產品進行出口而換取相對弱勢的產品。絕對優勢理論下,一國可以將自己絕對優勢的產品進行出口而換取絕對弱勢的產品。一個是以國際市場爲參照,一個是以本國市場爲參照(大概如此)。

但比較優勢的前提是靜態的,它不能隨着市場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當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在許多領域(或體量)都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只有極少的領域(或體量)存在比較劣勢,那麼自由貿易的平衡關係就會被打破。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進步,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尤其是工業化體系完整的國家就會成爲不斷挑戰這一舊秩序的強大威脅,美國人苦心經營的商業霸權也就失去了保障。因爲自由化貿易受到威脅,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將重新抬頭。而這些都是美利堅人之前咬牙切齒抵制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利堅的超級大國地位似乎被動搖了。因爲這個世界上已經有爲數不多的大國開始站出來質疑這一規則。但作者並沒有對此盲目樂觀,無論是絕對優勢,比較優勢,都是建立在工業化時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理論。它只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不是永恆的真理。工業化,是人類文明的轉折點,它一頭指向美好的未來(幾乎無限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一頭卻指向悲觀的結局(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競爭加劇、人類走向滅亡)。正如作者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那樣: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出現,是如何將工業化的轉折點扭轉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如何將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在一個穩定且長久的體系之中。

石油輸出通道

文章的結尾,我借用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國家,乃至於整個自然,人類都不應該再強加一些什麼東西了。地球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堅強,而且她是我們唯一的家園。與爲全人類謀求最大的生存空間和最長久的未來相比,超級大國的虛名又算得上什麼呢?

參考文獻

《美國對外關係史》沃倫·I·科恩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H·J·哈巴庫克;M·M·波斯坦

《現代英國經濟》克拉潘

《英國得自對外貿易得財富》托馬斯·孟

《經濟學百科全書》弗蘭克·N·馬吉爾

《自由”話語與冷戰初期美國國內政治動員——以歐洲復興計劃爲中心》李昀

《英國曆史地圖》馬丁·吉爾伯特

《戰後國際關係史地圖(1945~1985)》張志;李謀源

《劍橋美國經濟史》斯坦利·L·恩戈爾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