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历史不应该说谁是好人,坏人,小说演义才分好人坏人,历史不是让你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

比如清末的李鸿章。对于李鸿章一人,各有看法,比如大清裱糊匠。

一知乎网友的回答:李鸿章有能耐,有大能耐。但是他把多少能耐放在拯救大清王朝,有多少能耐放在拯救中华百姓,有多少能耐放在和同僚皇帝太后亲王等勾心斗角,有多少能耐放在以权谋私——希望大家在了解李鸿章生平后给个结论。评价李鸿章,不能脱离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全世界欣欣向荣,但老迈的中国摇摇欲坠,甚至沦为“老大帝国”的时代。李鸿章,不是一个单独的人,他是这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之缩影。他的能力是这个王朝这个制度延续千百年凝聚的生存智慧,他的弱点是这个王朝这个制度延续千百年凝聚的流毒。

还有对于李鸿章签订赔款协议一事:

一知乎作者的回答:少没少赔全凭一张嘴,就像市场讨价还价,总是能砍下些,但有没被坑呢,就说不准了。比如一件衣服叫价一千,砍了两百,以为赚到了,省了两百,实际两百人照样可以卖的。因为赔款打折省了很多钱和因为打折疯狂购物省了很多钱异曲同工。赔得多省得多,买得多省的也多。如果当时日本狮子大开口开个十亿两,李鸿章就能为中国省七八亿两白银。李鸿章的问题,在于腐败,在于治军无方,在于极力避战。战场上争不到的东西,你觉得用嘴能争到?

对于签订赔款一事,直接来讲就是弱国无外交,所以对于赔多少钱来讲不是非常重要的事,当时的头顶大事是如何维持现有的局面,争取时间,这点李鸿章做得很对,他的周旋让列强门磨磨唧唧的没有像日本一样莽一波,这样的时间节点为后来的革命者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透过历史发现,李鸿章确实是清国最有才能的政治家,外交家,没有之一。当然,慈禧的政治手腕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她顶多算是一个政客,一口气对11国宣战也暴露她的外交水平也就那个样。才能——李鸿章是有的,但是跟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凭一己之力撑起整个乱世的 英雄人物相比,李鸿章很明显选择另一条路:竭尽所能地为清王朝续命。

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政府的权威已经下降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不客气的说,只要汉人督抚们想,那改朝换代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要做到那个位子上,面对的绝对不是荣耀跟权力,更多的是压力与责任,洋人的利益不能动,外国资本入侵之下封建王朝赖以为生的小农经济也开始崩溃,北方跟对岸还有俩饿狼虎视眈眈,谁坐上那个位子,谁就大概率成为整个民族的罪人。

所以各种顾虑,加上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慈溪的政治活动,汉人督抚们都选择了一条路,在现有的体制上进行改革,成了,那就是张居正一般的中兴之臣,不成,好歹也能落得个食君禄忠君事的美名。但是可惜的是,在19世纪末的中国,仅仅凭借改良已经救不了日渐腐朽的清王朝了,八旗已经被养废了,靠不住,所以清政府越发的不信任这些汉臣,唯恐哪天谁脑子一抽就把满人取而代之了,所以即便是汉人督抚的改良运动,过程当中也是阻力重重,最明显的就是北洋水师的军费,表面上是慈禧为办寿宴挪用了军费,但说到底还是对汉人的不信任。

李鸿章是很矛盾的,明明有着改变历史的才能,却为了选择了和清政府妥协,其中固然有眼光不够开阔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舍不得自身的利益罢了,相比之下,在李鸿章去世了20年以后,就有着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很多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本没必要冒着危险跟苦难去拼搏,但是他们依旧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那条路,那条伟大而又艰难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开天辟地的伟人,而李中堂只能做一任裱糊匠的原因。

透过历史,我看到不是光明伟岸的形象,我看到只是一个利用自己的能力,游走于各方之中一心攫取自己的利益的老狐狸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