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日前揭晓,也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樊锦诗。这个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的背后,却是一段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大半生时光。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38年的樊锦诗,受父亲影响,从小对历史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时期历史课本上对于敦煌的描写,在她的内心里默默种下了一个敦煌梦。秉承着那份热爱,樊锦诗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62年,北大毕业前的考古实习中,樊锦诗来到敦煌实习。第一次到达敦煌,樊锦诗就被彻底震撼了。

次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后,樊锦诗选择了敦煌文物研究所。这个来自上海的姑娘,从此,将自己的余生时光奉献给了敦煌石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气候干燥,黄沙漫天,冬冷夏热.......一天只吃最简单的两顿,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破庙泥屋,没水没电,半夜还会有老鼠掉下来,也没有卫生设施,晚上想去上厕所,还得摸黑走上好一段路。

白天去洞窟,必须要爬蜈蚣梯,因为害怕,每天樊锦诗都会在身上揣几个馒头,尽量不喝水,避免要去厕所攀上爬下。

刚开始到敦煌,她并不认为自己会长久待下去,一是这里条件恶劣,而且丈夫和孩子都在远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敦煌却渐渐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我躺下是敦煌,我醒来还是敦煌。”

就是这样严酷的环境,樊锦诗至一待就是数十载。敦煌成为了她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情结。为了敦煌,她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

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樊锦诗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在敦煌多年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每一寸彩塑。

2019年8月,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公布获奖者名单。樊锦诗当选“正能量奖”。该奖项旨在表扬获奖者在推广世界文明以及共创美好世界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袁隆平等在独特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也是此前的获奖者。

在接受采访时,樊锦诗老人动情地说:“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句:我为敦煌尽力了。”

在给北大新生的书信中,樊锦诗老人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在这个讲究速度,追求变化的时代,这样的坚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多么高贵的人格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