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日前揭曉,也讓人們記住了一個名字---樊錦詩。這個有着詩情畫意的名字的背後,卻是一段甘於寂寞甘於奉獻的大半生時光。人們親切地稱呼她爲“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38年的樊錦詩,受父親影響,從小對歷史文物產生了濃厚興趣。初中時期歷史課本上對於敦煌的描寫,在她的內心裏默默種下了一個敦煌夢。秉承着那份熱愛,樊錦詩如願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62年,北大畢業前的考古實習中,樊錦詩來到敦煌實習。第一次到達敦煌,樊錦詩就被徹底震撼了。

次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後,樊錦詩選擇了敦煌文物研究所。這個來自上海的姑娘,從此,將自己的餘生時光奉獻給了敦煌石窟。“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氣候乾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一天只喫最簡單的兩頓,喝的是鹽鹼水,住的是破廟泥屋,沒水沒電,半夜還會有老鼠掉下來,也沒有衛生設施,晚上想去上廁所,還得摸黑走上好一段路。

白天去洞窟,必須要爬蜈蚣梯,因爲害怕,每天樊錦詩都會在身上揣幾個饅頭,儘量不喝水,避免要去廁所攀上爬下。

剛開始到敦煌,她並不認爲自己會長久待下去,一是這裏條件惡劣,而且丈夫和孩子都在遠方,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敦煌卻漸漸成爲她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我躺下是敦煌,我醒來還是敦煌。”

就是這樣嚴酷的環境,樊錦詩至一待就是數十載。敦煌成爲了她一生中最難以割捨的情結。爲了敦煌,她和丈夫兩地分居長達19年。

她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她還推動立法和制定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範敦煌保護。

如今,已經80多歲高齡的樊錦詩一直還在爲敦煌忙碌着.....在敦煌多年間,樊錦詩走遍了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個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畫,每一寸彩塑。

2019年8月,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公佈獲獎者名單。樊錦詩當選“正能量獎”。該獎項旨在表揚獲獎者在推廣世界文明以及共創美好世界方面做出的傑出成就,袁隆平等在獨特領域有卓越貢獻的人也是此前的獲獎者。

在接受採訪時,樊錦詩老人動情地說:“如果我死時讓我留一句話,我就留這句:我爲敦煌盡力了。”

在給北大新生的書信中,樊錦詩老人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幾乎天天圍着敦煌石窟轉,不覺寂寞,不覺遺憾,因爲值得。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在這個講究速度,追求變化的時代,這樣的堅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多麼高貴的人格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