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萬畝林場被砍伐”追蹤:舉報方、當地政府各執一詞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宋婕 陳鋒 北京報道

敦煌萬畝林地被砍伐事件繼續發酵。

在《經濟參考報》報道敦煌國營敦煌陽關林場(下稱“陽關林場”)約2萬畝防護林遭遇毀滅性砍伐至不足5000畝後,甘肅省政府隨後公開了調查結果,稱未發現2000年以來林地大面積減少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據《法治日報》報道,敦煌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媒體報道是敦煌飛天生態產業有限公司(下稱“飛天公司”)在背後運作的結果,目的是向政府施壓,以期獲得更高補償。

飛天公司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公司多年來一直在舉報毀林事件,“運作”是對公司的誹謗。

各執一詞

根據甘肅省政府調查結果,2007年,陽關林場分別與飛天公司等簽訂林地承包合同,將5000畝林地分別租賃給三家企業經營。

但當初林場出租林地審批程序不夠規範,合同文本不夠完整,承租後管理也沒有跟上。後來環保督查發現問題後,林場在2017年與飛天公司解除了承包合同。

1月27日,《法治日報》報道稱,敦煌市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其採訪時指出,在飛天公司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和部門確實違規出過文件,給了些不切實際的承諾,包括當時批的土地,包括水務局做了水資源利用的違反政策的承諾。後來各項政策執行得越來越規範了,政府要糾正過錯,可以賠償企業的損失補償。但飛天公司一直不接受政府的糾錯,還提出了14億元的天價賠償。

該負責人透露,這次媒體報道就是飛天公司在背後運作的結果,目的是向政府施壓,以期獲得更高補償。

飛天公司1月28日在微博上以“沙漠都江堰”髮長文對此進行了詳細回應,表示由於公司從2012年起向有關部門多次舉報陽關林場毀林事件,陽關林場爲了掩蓋事實,於2017年單方面解除了承包合同,敦煌市政府同樣爲了掩蓋毀林事件,以“林權證未依法履行合法有效的林權登記等問題”撤銷了給飛天公司頒發的林權證。

公司稱,在6500畝防護林面積中,很大部分是他們承租的3000畝林地,是他們在連續3年遭受16次打砸破壞中,用生命和鮮血保護下來的,公司是陽關林場防護林所剩無幾的捍衛者。

1月28日,飛天公司副總經理孫蕙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公司在長達8年的時間內一直在舉報國營敦煌陽關林場毀林事件,這是在行使公民的權利,有媒體只聽敦煌市有關負責人的一面之詞,在未向公司覈實的情況下發布報道,是對公司的誹謗。

針對敦煌市有關負責人提出的“飛天公司要求的14億元天價賠償”的說法,孫蕙麗迴避了這一問題,表示政府從來沒有直面過賠償問題,到現在沒有給過任何賠償。

生態環境部調查結束

1月20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的報道《敦煌防沙最後屏障幾近失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文章描述地處該沙漠東緣、曾經擁有約2萬畝“三北”防護林帶的國營敦煌陽關林場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如今已不足5000畝。毀掉的林地變成了萬畝葡萄園。

1月26日,甘肅省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公開省政府的調查結果。甘肅省政府副祕書長郭春旺在新聞發佈會上指出,經過歷年衛星遙感資料比對分析,2000年以來,未發現林地大面積減少情況,陽關林場已經利用的土地是1萬3千多畝,防護林面積6979畝。

1月27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繼續刊發《“敦煌毀林案”:13300畝還是6000畝?有圖有真相》的文章。文中發佈了部分資料。在2016年酒泉市人民政府報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的文件中顯示,“防護林13300畝”。

1月28日,在生態環境部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由副部長翟青帶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派出的調查組已經趕赴事發地進行現場調查。

劉友賓介紹,媒體報道敦煌公益林遭砍伐事件之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書記孫金龍、部長黃潤秋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迅即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

調查組在現場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科技手段,綜合運用現場勘查、走訪問詢、調閱資料、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有關問題逐一進行調查覈實。

劉友賓透露,目前現場調查工作已經基本結束。調查組正在梳理彙總分析,形成調查報告。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按程序向甘肅省反饋調查覈實情況,並向媒體公開。如發現確實存在明顯失職失責問題,環境部將督促甘肅省有關方面進一步調查覈實,理清責任,並依紀依法嚴肅問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