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书中的男主角(阿Q)是一个流浪雇农,穷得只剩下一条裤子,因为身份低微而且没有正式工作,在生活中屡屡遭受不公平平待遇,但每次遇到困难,阿Q总能利用“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取得内心的胜利。直到现在,这种“精神胜利法”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是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乐观态度,也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懦弱之举……

可是,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阿Q正传》是“传记”,那么自然就应当满足三个作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小说中常说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鲁迅既要给阿Q立传,为何最后却活生生地把阿Q写成了一个“三无产品”呢?

鲁迅先生

在《阿Q正传》中,阿Q这个人物既无名无姓,也无籍贯,而鲁迅在文章的开头说过,自己想给阿Q作传已经想了好几年了,但是自己也是一直纠结着这个问题应该怎么下笔。

阿Q说他姓赵,但是被赵太爷暴打一顿之后,第二天又没有人相信他姓赵了,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再说自己姓什么了。试问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又如何会有籍贯呢?

阿Q经常在未庄打临工,人称“阿Quei”,但是有没有人写出过他的名字,也不知道是阿贵还是阿桂,所以鲁迅干脆就用音译的阿Quei来称呼他了,简称阿Q。

鲁迅先生

那么问题来了,从《阿Q正传》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真实传记没有用“正传”这个词汇的,所以这是一本虚构的传记小说。既然是虚构的,鲁迅完全可以编造出一个有名有姓,有籍贯的人来写,为什么偏偏要搞一个“三无产品”来写呢?

剑圣独孤求败有句名言:无招胜有招。

阿Q无名无姓,这就意味着阿Q是一个抽象化的“人”,他不再单独代指某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甚至他可以代表所有人。当然,这也是鲁迅想要的效果,他所要批判的本就不是一个“人”。

对于上述这一点,如果大家有异议,可以试着将自己代入阿Q,看看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你也配姓赵?

举例1

阿Q身在农村,却对整个村里的人都看不顺眼(只有两个财主家的文童例外),经常发生口角,动不动就说:我们祖上比你阔得多,你算个什么东西?

后来去了城里,说城里人将农村长凳叫做条凳,煎鱼时非要把葱段切成葱花,他认为这有违与自己的常识,非常可笑。可是进了几次城之后,便觉得自己见识远大,不同于常人。一回头,他又以自己见过城里人煎鱼为由,嘲笑农村人,说他们连城里人怎样煎鱼都没有见过。

这像不像有的人,多读了点书,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尚;多赚了点钱就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在城里呆了几天,就嫌弃农村脏……总之,觉得自己有一点和别人不一样了,就开始瞧不起他人。

阿Q精神胜利法

举例2

阿Q嘲笑别人比自己更丑,结果被人暴打,回头阿Q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没事,这就是儿子打老子。我虽然挨了打,但是我占了便宜。

这像不像有的人玩游戏不顺利,怪队友玩得不行,然后被队友反喷,自己又骂不过对面。于是就把对方屏蔽,继续在公屏上嘲讽对面,心里还想着:对方骂的我看不到,我骂他他却看得一清二楚,自己赚大了。

阿Q被押往刑场

举例3

阿Q被人陷害,准备拉去刑场处决,他发现自己将被处死之后说: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事也未免要被杀头的。

这像不像我们有的人明知自己做错了事情被惩罚了,却不以为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所在,非要说什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这种方式获得“精神胜利”?

阿Q临死前画押

其实,在生活中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的事件还有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穿越近百年的时光,鲁迅先生对人性弱点的批判,至今仍能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鞭挞我们的灵魂。

从这方面来说,“阿Q”是人性弱点的一个浓缩体,是旧社会愚昧思想统治下千千万万受压迫者之一。所以,“阿Q”是不能有名字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阿Q正传》不仅仅是一部讽刺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照这面镜子,看看自己是否也在充当着“阿Q”这个角色,防止自己走进“精神胜利法”的陷阱,因为精神胜利法看似可以缓解压力,其实它是虚无的,是不真实的幻觉,它所带来的的成就感是短暂的,求真务实才是真理,才是永恒。

最后,笔者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多读一读《阿Q正传》,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其中对人性弱点的批判可以说是极其露骨的了,适合重复品读,每读一遍,都让人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对自己人生也会有新的看法和理解。

如果大家想要看的,可以点击下方商品栏参团,只要19元包邮,一盒快餐的钱,就可以让你阅读一部伟大的作品,收获一面审视自己的人性之镜,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