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心

01

午饭的时候,同事萱萱在电话里和父亲吵了一架。

我问萱萱怎么回事,萱萱委屈说:我爸就觉得我嫁不出去丢他老脸了。

我拍拍她的肩膀,安慰道:我当年也被我爸催过婚。

萱萱就说:很多人觉得我不结婚是因为我挑,我眼光高所以才把自己耽误成一个老姑娘的,但我不想结婚不是因为我挑我眼光高,而是因为我害怕嫁到我爸我哥那样的男人。

我爸是那种特别大男人主义的男人,在我爸的观念里,女人结婚了就应该出嫁从夫,在我们家,家务和孩子从来都是女人的事,生多少个孩子也应该男人说了算。

从小到大,我们家啥事都是我妈在操心,下地干农活是我妈,洗衣做饭是我妈,就连我们二兄妹也是我妈一手拉扯大的。

而我爸每天就负责在家里对我妈指手画脚,不然就是出去打牌喝酒,要是输了钱回家还会拿我妈和我撒气。

有一次,我妈急性肠胃炎半夜在家疼得死去活来,我爸不仅不送我妈去医院,还责怪她吵醒自己,最后还是我送我妈上的医院,临走前,我爸还问我妈,明天谁煮早饭给他吃。

因为我爸这个“好榜样”,我哥长大以后也超级大男人主义,好吃懒做不说,还青出于蓝胜于蓝,一言不合就对我嫂子动手。

可以说,我哥对我嫂子的态度,完全延续了我爸一辈子对我妈的态度,一样毫无半点家庭责任感,一样呼呼喝喝,也一样没担当。

在我妈和我嫂子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人所托非人后的命运有多可怕。

也因为我妈和我嫂子,我对婚姻和男人彻底失去了信心,我已经做好准备一辈子都不会结婚,年轻的时候我会努力赚钱,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问题,至于老了会不会孤独,老了再说,不想担忧那么长远的事情。

萱萱的恐婚心理可以说,是时下“不婚不育”女性代表的心声。

很多女性不婚主义者,都有个糟糕的原生家庭,正是因为家中的男性角色(父兄)给了她们坏的婚姻榜样,才使得她们惧怕走进婚姻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02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短片:

一位父亲去女儿家做客,他看到女儿忙得焦头烂额,而女婿却轻轻松松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喝咖啡、玩电脑。

女儿一边打电话谈工作,一边手忙脚乱准备午饭,还一边帮熊孩子换脏衣服。

在女儿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女婿依然气定神闲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这位父亲终于忍不住问女儿:你不觉得你的丈夫有问题吗?

女儿反问父亲:有什么问题?

父亲张了张嘴,最后没有把话说出口。

那天,从女儿家回到自己家后,他看到自己的妻子也忙碌奔波在厨房与洗衣房之间。

看着妻子马不停蹄的背影,男人突然就恍然大悟过来:女儿现在的生活模式,完全是在复制父母多年来的婚姻模式和相处模式,女婿的姿态也完全是他自己的翻版。

这时他才后悔万分,为自己做了一个坏榜样而感到愧疚万分。

心理学家发现65%的女孩会按照父亲的特征选择另一半,另外25%的女孩则会选择和父亲完全不同的另一半。

按照父亲特征选择另一半的女孩,不管是恋父情结还是不由自主选择了和自己父亲相似的另一半,都是因为多年来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亲出轨的家庭,女儿长大以后不仅容易找到易出轨的对象,还容易活成妈妈当年纵容父亲出轨的那个样子。

因为女儿潜意识里会认为,男人就是会出轨的,或男人出轨是应该的(因为我爸也出轨啊)。而这种女孩在遭遇伴侣出轨的时候,往往也更容易妥协,更容易去纵容伴侣出轨。

而选择和父亲完全不同类型的女孩,则大多是害怕再重复母亲走过的路,就好像我的同事萱萱一样。

03

朋友安瑞最近打算移居海外,远离父母的催婚。

39岁的她是众人眼里的超级老剩女了,哪怕她身居高职,年薪百万,在上海有车有房,有自己的事业,生活过得非常稳定,在父母眼里,她依然是个失败的老姑娘。

用父亲的话说,高学历、高收入,长得好看又怎样,还不是嫁不出去。

39岁了还没人要,在父母亲戚朋友看来就是廉价姑娘,他们才不管你是什么新时代精英女性。

母亲甚至常常在她面前说,后悔当年不应该让她念那么多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安瑞从小到大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父母还是认为女孩就应该早早结婚生子那才叫正常。

安瑞说,她理解父母希望她结婚的心情,可她接受不了父母为了把她嫁出去经常对她冷嘲热讽。

母亲曾托邻居给她介绍过瘸了脚的工地水泥工。

姑姑还给她介绍过60岁的门卫大叔。

有一次,父亲还让她去和一个因为家暴离异过五次的男人见面。

除了父母的压力和冷嘲热讽,身边的亲戚朋友也经常话里话外看她笑话。

安瑞说,时代确实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唯独女人不结婚这件事情是个“过不去的坎”。

因为世人对“大龄剩女”的看法仍然各种诟病,也习惯带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个大龄未婚女,哪怕她确实优秀,身上有无数闪光点也抵消不了“嫁不出去”这个糟点。

心灰意冷后,安瑞决定移居海外去发展她的事业。

安瑞说,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和自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当然皆大欢喜,可如果不能,她也不会为了世俗眼光而委屈自己,毕竟,她有能力自己过好这一生。

微博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做大龄剩女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又大龄又没能力还各种挑。

假如你有能力过好一生,你根本无需顾忌世俗眼光,大不了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毕竟也不吃别人家米饭,至于父母的压力,最多就分开住而已。

儿大不由娘,你有能力了,又岂是父母想左右就能左右得不了的。

04

民政部曾做过单身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

截止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口超7700万。

其中,有近四成的单身青年“空窗期”超过3年,有近二成(23%)空窗期为1-3年之间,还有1成(13.07%)为母胎solo(则从未恋爱过)。

对不想恋爱结婚的姑娘来说,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没有人在身边约束自己的快乐,比嘘寒问暖和打乱自己原来生活节奏的对象有意思多了。

我曾经问过身边几个坚持不婚不育的女性,她们是这样说的:

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如果二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更累,还不如一直一个人;

单身有什么不好,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单身既不用迁就谁,也不用害怕失去谁,更不用为了谁而委屈自己。

一个人自由自在,想干吗就干吗,不好吗?

正如安瑞说的,结婚固然有结婚的好处,但单身的美好也是已婚者无法体会的,诚然这种美好日后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但只要自己承担得起,就可以了。

至于到底是结婚好,还是单身好,只能说各有各的好,也就别互相看不惯了。

想结婚的人,自然就有一万种必须结婚的理由;不想结婚的,也能有无数种想单身的理由,结婚或是单身,自己喜欢就好。

作者:随心,心理咨询师,法学/心理学专业,喜欢把生活过得浪浪漫漫的女子,爱好写作,会做美食,喜欢聊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