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震坤

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紛紛著書立說,進行講學宣傳自己的立場和見解。較爲著名的有孔子爲代表的儒家、老子爲代表的道家、墨子爲代表的墨家、兵家、陰陽家等。史稱“百家爭鳴”。

孔子的儒家最爲著名,當時正直諸侯爭霸的亂世,儒家主張的仁愛思想就顯得不合時宜,也是很不受諸侯待見的。

魯國是孔子的家鄉,魯國是周王室的正宗諸侯,歷來在維護《周禮》講道德方面是走在列國之前的。例如,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就有一個法令規定:魯國人在外國看見本國人做奴隸的,如果能帶回來的,官府就會給予一定的補償和獎勵。春秋時期,正是從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的關鍵時期。諸侯國之間常年打仗,導致人口增長乏力。

當時人口和城池是判斷一個諸侯國實力的重要指標。保護本國的勞動力,成爲當時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魯國作爲周王室的正宗諸侯國,自然要在這方面樹立一個模範。

當時,孔子的一位學生叫做子貢,他就曾經在外國看見一名魯國籍貫的人成爲了奴隸。於是他花錢把他買了下來,等於是爲其贖身並帶回了魯國。魯國的官府依據律法要嘉獎子貢的行爲,給予補助和獎勵金。子貢爲了傳達自己高尚的風格,表示這是我應該做的,不需要獎勵。

然而,這件事讓當時的孔子知道了。孔子找到了子貢語重心長地對其說道:子貢啊!你錯了!領過官府的補助金,並不會損害你的品德和高尚形象,但是如果你不領取這個補助金,等於是打擊了魯國人在外救助遭難的同胞的積極性,那麼你這樣等於是間接害了很多人呢。

子貢聽完仿然大悟,終於明白了夫子的用心良苦。那麼,作爲一名看客你認爲孔子這樣做是正確的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子貢那種思想的人呢?當我們做了好事,應不應該得到回報呢?

如果做了好事,礙於面子不敢拿到自己應當得到的回報。那麼,接下來你還會繼續做好事嗎?這就是子貢贖人的著名故事給予我們後人的一點啓示。不一樣的人,也許心裏的想法都回還不一樣。那麼,歡迎把你的觀點在留言區告訴大家!參與我們的交流!

此文爲周震坤原創首發於百家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