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的電影百看不厭,腦海中自帶畫面、臺詞,每每想起都會忍不住捧腹大笑。如果只能選一部、唯一一部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最經典的,我選擇《功夫》。

很多人評論哪部電影好、值得被推薦,喜歡看票房、豆瓣評分,覺得豆瓣評分高的電影就一定好看、值得珍藏,但事實是,每個人對電影鑑賞不同,選擇性也不同,多達幾十種類型的電影,究竟誰好看、誰精彩、誰纔是經典,也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功夫》豆瓣評分8.6,這個分數沒有《喜劇之王》、《大話西遊》高,個人覺得被嚴重低估了,在我心目中《功夫》值得擁有9分以上。

周星馳從1981年開始跑龍套,到1994年自導自演《國產007》,其實這些年期間一直在探尋自己的電影之路,而到了2004年的《功夫》,壓抑許久的激情、靈感終於像岩漿一樣噴發而出,盡情宣泄,於是有了這部經典中的經典——《功夫》。

如果說這是周星馳電影的巔峯之作、封山之作,恐怕沒有人持異議,儘管後續周星馳依然拍出《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美人魚》這樣的賣座電影,但與《功夫》相比,差距明顯。

《功夫》作爲周星馳個人風格最爲明顯、最爲寫意的一部電影,可以說開創了香港電影史無前例的先河,也締造了無法超越的經典。

周星馳之前,沒有人敢這麼拍《功夫》,因爲擔心被人罵;而周星馳以後,同樣沒人敢這麼拍,因爲再也無法達到周星馳的高度。

《功夫》的出彩,看過都會讚不絕口,看完一遍還想再看,如此幾遍,再過幾年,依然覺得它百看不厭,令人叫絕。

綜合而言,《功夫》的主要看點都集中以下幾個方面:

1、人物

這是一部向功夫巨星李小龍致敬的影片,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李小龍的影子,動作設計、氣質、武打場面,幾乎都有李小龍濃濃的時代氣息。

影片一開始,看起來有些分不清誰是誰的感覺,似乎人物太多,但隨着劇情的延伸、拓展,逐漸分明,令人一下子感覺豁然開朗。

影片融合了許多中西方元素,尤其在人物的刻畫上,從主角阿星,到那個跟班、賣糖的小女孩,再到包租公、包租婆、齙牙妹、十二路譚腿、洪家鐵線拳、五郎八卦棍的傳人這些人物,都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連鏡頭不多、客串性質的演員甲乙丙丁,諸如"那個拿蔥的大嬸"、"戴眼鏡那小子"、"那個矮子"等,都格外出彩,出場即過目不忘。放眼電影界,除了《功夫》,只怕沒有哪部電影能做到這樣的深入人心。

從開場馮小剛客串的鱷魚幫老大,到他的那個上海胭脂味十足的女人,然後被砍死,警察出來洗地;再到那個被炮仗擊中的斧頭幫頭目,那些清一色的斧頭幫成員,然後是砍完人以後集體起舞的斧頭幫,在對人物的雕琢、把握上,的確沒有哪部電影可以如此細緻、入木三分,思之令人發癲。

《功夫》的每一個人物,幾乎都是經典,這是影片最深入人心、廣受好評的最大亮點。

2、音樂

從一開始的電影配樂就可以聽出來,富有強烈的時代感、緊湊感,融合了古典民樂、西洋樂、老上海音樂等多種曲風,但聽起來毫無時代的隔閡。

直到今天,《功夫》的很多背景音樂,依然是各大短視頻、社交平臺喜歡採用的音樂,可見周星馳的這一創意,有多令人追捧。

就連影片中那兩個瞎子的"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也令不喜歡詩詞的人記住了這句經典的臺詞,讓人不禁想去探究這句話出自何處。

每逢殺人之前必有音樂伴奏,每逢砍人之前必有舞曲想和,就算殺人也要先演奏一曲,靈魂變態如此,居然還這麼熱愛音樂?這恐怕是觀衆唸叨的最大的疑惑,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3、劇情

《功夫》和其他電影不一樣,它沒有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但從影片的發展中卻可以讓人明顯的捕捉到是民國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而且在很多細節上都體現了來自各個地方的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社會各個階層的角色,有租界、海報、報紙、電影宣傳照,還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租戶,從中可以看出,這就是舊上海時期的真實寫照。

最令人費解的是,影片裏每一個看似不起眼、平凡庸碌的人,卻都有令人不敢小視的背景和故事。

躲在裁縫店的洪家鐵線拳、做苦力謀生的十二路譚腿、靠油炸爲生的五郎八卦棍,還有整天打麻將、混日子的包租公和包租婆,包括那一對瞎子天殘地缺,和最後出場的那個火雲邪神,這些絕世高手居然都這麼低調,是出於什麼原因?

劇情的設計着實讓人看了很難理解,但仔細一想,卻也合理,正因爲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風大浪,所以纔不顯山不露水,低調求平安。相反,沒有打通任督二脈之前的阿星,和那個跟班,再怎麼裝,實力也不允許。

4、喜劇和功夫浮誇的合體

《功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劇情、每一個場景、每一個表演方式,包括許多臺詞,都是浮誇的,但看了以後不會令人反感,反而覺得很有意思。

終極殺人王的火雲邪神居然是個糟老頭子,還爲了隱居躲進精神病院;傳世已久的如來神掌就藏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人書裏,這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細數那些經典而又充滿玩味的鏡頭設計,你會從心底蹦出兩個字,直接對影片的評價:天才!除了天才,還有誰能想出這樣的創意,這樣的設計?

影片開始馮小剛那一連串的雷人雷雨,結果印證了"秀恩愛,死得快"、"槍打出頭鳥"等諸多真理;

齙牙妹被包租公揩油、調戲,包租公又被包租婆"妻管嚴",你不笑都難;加上包租婆和阿星那一個個笑到抽筋的對白和"飆車",很少有哪一部喜劇能如此引人入勝。

至於那些看似荒誕的打鬥,更是體現了一代鬼才周星馳大膽的設想和天馬行空的構思,的確是不服不行。

從美工、特效、意象、配樂,到商業效應、藝術價值、核心思想,《功夫》幾乎都做到了極致,給人目不轉睛的觀賞視覺體驗,也留下發人深思的哲理,最主要是非常賣座,在內地取得了1.6億人民幣,香港收穫6127萬港幣,那一年的雙料冠軍。另外在北美也橫掃了1710萬美元票房。

科技和電影藝術完美融合的典範, 喜劇和武打毫無違和感的融合,《功夫》將周星馳推向了一個最高點,但也見證了香港電影的最後輝煌,盛極一時的香港電影自此開始走下坡路,再無人可以拯救。(撰文:馮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