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的非特異性染色的機理很複雜,其產生的原因主要可分爲以下幾點:

(1)一部分熒光素未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

(2)抗體以外的血清蛋白與熒光素結合形成熒光素脲蛋白,可與組織成分結合。

(3)

,可與組織中特異性抗原以外之之相應抗體結合。

(4)從組織中難於提純抗原性物質,所以製備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雜一些抗其他組織成分的抗體,以致容易混淆。

(5)抗體分子上標記的熒光素分子太多,這種過量標記的抗體分子帶過多的陰離子,可吸附於正常組織上而呈現非特異性染色。

(6)熒光素不純,標本固定不當等。

常用肝粉(豬、大白鼠或小白鼠),其次是骨髓粉、鼠腦粉和雞胚粉等。每毫升熒光抗體中加入肝粉50~100mg,在離心管中充分混勻,在室溫中振動2h,4℃中過夜,再攪拌10min,高速離心(3000~15000r/min)30min,1~2次後,即可使用其上清液。吸收一般應在臨用前進行,吸收後之熒光抗體保存冰箱中勿超過2周。染色應作吸收前後之比較,吸收時可先用緩衝鹽水將組織乾粉浸溼,離心(3000~15000r/min)30min,除去上清液,再加入熒光抗體進行吸收,以免消耗過多的抗體。

肝粉或新鮮細胞吸收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消除方法,對熒光抗體的熒光色素和蛋白都有吸附作用。如檢查組織中的病毒抗原時,也可用相同的組織乾粉或勻漿沉澱物吸收之。

用臟器肝粉吸收對熒光抗體損失較多,如果根據Hiramotos氏等的方法將組織的20%生理鹽水勻漿液,用生理鹽水洗2~3次,12000r/min 10min離心沉澱,用其沉澱物吸收其熒光抗體即能完全達到目的,京極方久氏認爲這樣吸收對熒光抗體幾乎沒有損失,他們常用此法,效果甚佳,吸收後放置一週左右,用時有必要再吸收一次。

【肝粉的製法】

(1)將若干只小白鼠或大白鼠放血殺死,取出肝臟,用生理鹽水洗2~3次,除去血液,剝掉表面的結締組織的脂肪。

(2)剪碎,用生理鹽水反覆洗滌至無血色止,然後再加生理鹽水少許,用組織搗碎機或勻漿器作成勻漿。

(3)將肝勻漿裝入離心管內(1/3左右),交換地用2~3倍量生理鹽水和丙酮反覆洗滌各三次,至上清無血色止,每次完畢先用2000r/min離心沉澱15min後,再除去上清液。

(4)最後用丙酮洗滌肝漿,再用布氏漏斗過濾,或離心沉澱,將沉澱物平鋪在潔淨的玻璃板上,37℃烤乾(過夜)。

(5)在乳鉢中充分研磨,用120目銅篩篩選過後,分裝,密封,低溫乾燥保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