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家长们的教育意识不强,尤其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的家长,他们教育孩子只是沿用老一辈的方法或参考他人的做法,有的家长甚至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那会兄弟姐妹好几个,父母也没怎么管,都过的好好的,也没见的有谁走上弯路。”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只看到了表面,他们姐妹兄弟几个之所以没有走上弯路,好好生活,是因为父母勤劳质朴的品质影响到了他们,更何况那时候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素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所以家长们的教育意识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更不能盲目地、扭曲地与城市相比,因为有些好习惯的培养并不需要很好的经济基础,普通家庭虽然不能像家庭富裕一样周游四海、开阔眼界,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来开拓视野。“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而今“寒门亦难出贵子”的社会叹息更是对农村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一说到家庭教育的意识不强,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教育,其实在身边所接触的家长中,这种现象不止体现在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是如此。家长的思维保守落后,他们眼中的不平衡只局限于自己的孩子与县、市孩子在吃、穿、用、学习成绩等具体的物质上的比较,而忽略了各种习惯、品质等思想根源的差异。

于是大多数农村家长就得出一条结论:再苦再累也要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盲目的报各种辅导班……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大多数家长在孩子身上大把大把的花钱,鞋子、衣服、手机都是名牌,导致孩子丝毫不知家长之艰辛,挥霍如土,相互攀比严重。

三是隔代教育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再像父辈们那样在家务农,而是选择长期外出打工,由于外出条件有限,只能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中,让爷爷奶奶照看。在我任教的这几年,班里那些经常违反校规、班规,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有大部分是出自留守家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