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久不休。魏、蜀、吴鼎立,逐鹿中原,这场争霸赛最终以曹魏政权获胜画下句号。倘若故事就此结束,中国历史或许会再添繁华,不曾想曹魏政权还未坐稳皇位,就被司马集团轰下历史舞台,由司马集团创立的西晋就此立国。司马集团结束了中原百年的分裂局面,但作为一统王朝的西晋,不仅在中国史上存在感极低,且后人评价多说呈嗤之以鼻的态度。西晋为何被众人抵触?大多数人对西晋的印象还停留在司马家族李代桃僵,却不知其仅在36年后便分崩离析,更是是开启了长达300多年的中原纷争局面。

三国鼎立 逐鹿天下

公元297年,西晋皇室内斗发展成为八王之乱,公元316年,游牧民族趁西晋皇朝内乱不断引出五胡乱华,这两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历史著名事件之间仅仅相隔19年。自此中原丧于胡人之手,爱国将士们痛心疾首。按理来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西晋大不昏庸至此,可西晋为何尽失中原之地,将中华民族险些推向万丈深渊?在它短短不及五十年的历史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五胡乱华

这一切还得从司马集团取代曹魏政权徐徐道来,曹操立国不久后便撒手人寰,司马集团顺势而为,取代曹魏,另立新的国号,西晋分崩离析的根源就此埋下。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谈论曹魏政权与司马集团的关系、司马集团李代桃僵后的为政表现两个方面,探寻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西晋政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以向读者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西晋之乱。

1、 曹魏之于司马集团——君不君臣不臣

司马家族早在远古时代出名,周宣王时期,司马被赐为族姓,之后司马家族主公随项羽灭秦,受封异姓王,建都河内。总而言之,司马家族根基深厚,源远流长。而要说司马家族和曹魏政权的渊源,还得从司马懿说起。公元208年,曹操出任丞相,司马懿作为其麾下智囊团成员,自此,司马家族的权力追逐游戏拉开帷幕。

影视作品中的司马懿

在曹操向司马懿伸出橄榄枝时,司马懿因其出身特殊,一度拒绝对方的邀请,甚至以风痹为推辞理由,想要维持东汉士人的尊严。但曹操哪是什么心软仁厚之人,在屡次被司马懿拒绝后,直接暴力威胁。司马懿家族再雄厚,也不敢和这非黑非白的曹操直接翻脸,在面对他的威胁下,最终还是低下头颅,日后还积极劝说曹操称帝。由此可见,司马懿并非是意义上的那些"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政客,他原想独立于权力,最终还是匍匐在权力之下。

《晋书》中记载,"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

曹操死后,司马懿凭借和曹丕在太子府建立的深厚感情,在魏文帝时期平步青云,被魏文帝当作"萧何"重用。老对手诸葛亮逝世后,司马懿已经成为了曹魏重臣,还是两朝托孤大臣,曹真临终前甚至把将印交付给司马懿。司马懿的沉浮让曹魏暂时忘记了这头欲望野兽的真实面目,而另一托孤大臣曹爽旁观者清,他意识到重臣握兵马的司马懿到底有多可怕,遂慢慢架空司马懿的权力。此时的司马懿仍然维持着诚惶诚恐,谦卑的姿态。直至曹爽受麻痹去了高平陵,司马懿露出獠牙,手刃曹爽。这一时期的司马懿以及司马家族,是一段欲望的沉浮史,心猿冲出君臣的禁锢。

曹爽的死让曹魏继承人曹奂对原亲近的司马家族心生间隙,然曹奂不过是其扶上位的傀儡,何以抵抗对方的权势滔天。司马昭接过司马懿及司马师的传力棒,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此时曹魏的放任大权并非信任,而是畏惧。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三番五次想取代曹魏王室,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由此而来。随后司马家族的气焰随着攻灭蜀汉后高涨,司马昭死后也被追封为文王司马昭死后被追封为文王,当年十二月,其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另立新国,号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位

相对于其父司马懿,司马昭对于自己的野心毫不隐瞒,这代表着司马集团的成熟,也宣告着曹魏政权的没落。史书记载曹奂是主动禅让皇位,但这"主动"到底是主观上的放弃,还是无奈下的妥协,我们不得而知。观司马集团的上位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司马昭还是司马懿,他们的为政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司马家族毫无顾忌地逾越君臣之间底线的行为,令后人鄙夷不屑。

2、 司马炎李代桃僵——接手群雄逐鹿的胜利果实

司马炎伐吴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部分都是有才有能,吃苦耐劳,历经种种磨难,付出无数努力,才得以夺得江山。司马炎就是那大部分外的少数,司马昭逝世后,司马炎代曹魏立晋国,轻而易举登上那九五至尊的位置。所谓得国不正,必有后乱,司马炎用自身的真实遭遇为这句话作下诠释。他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业已流沙化的土地上播撒下自由的种子;其二,详细安排了大帝国的解体计划。

司马炎刚上位时还没想着怎么霍霍司马集团以及曹魏政权打下的江山,相反,还有励精图治的准备。统一全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兴发展生产业,并颁行户调式、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等制度,因此在太康年间,西晋欣欣向荣。

太康之治

的确,倘若司马炎一上位就开始霍霍,晋国怕压根撑不了36年才灭国。司马炎上位后,有两块巨石横在他面前,第一,司马集团虽然夺取帝位为其铺平道路,但司马集团对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屠杀的行为,给百姓们带来了一定的抵触情绪。第二,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这时期孙吴的势力虽不复盛态,但也不可轻视,西晋可谓是内忧外患。针对这两个问题,司马炎迅速想出怀柔对策,以强固王朝的凝聚力。

影视作品中的曹丕

曹魏政权虽没留下什么建树性的代表作,但国家大体已经规范,加之曹魏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留下了不少"前车之鉴"。于是司马炎详细总结曹魏政权弊端,曹操虽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理念,但到了曹丕时期,曹操的那套理念崩塌离析,曹魏律法严苛,社会风气腐败。司马炎拍案决定,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以减轻百姓对王室的抵触。随后又总结曹魏亡国的教训,认为曹魏政府麻木,以及过于防范宗室,才导致王室四面楚歌,因此颁发了针对爵位的相关政策。

《晋书》内页

看似有模有样,但司马炎毕竟是司马集团鼎力相助才得以上位的帝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西晋王朝代表了士族的利益,士族问题一旦放任不管,司马集团集团永远不是篡位夺权的最后一个。但司马炎刚上位,哪敢拿士族开刀,于是就把精力放在治理国家的其他方面,想着先强劲国力再作打算。

这一等,司马炎不知道是干脆直接忘了,还是束手无策,后期的司马炎在在位期间渐渐满足于自己的文治武功中,贪图享受、沉迷酒色、奢侈腐化,妄以为西晋已经在自己早年的治理下兵强民盛,已无后患之忧了。所以,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立一个傻子为自己的继承人。都说知子莫若父,司马炎怎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由于优柔寡断,自己又贪图享受,把隐患都抛之脑后,沉迷于酒色之中不能自拨,到死都没有下定决心废立太子,将一个看似光鲜亮丽的烂摊子交给了傻瓜太子。

三、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西晋政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司马炎在位初期的确颇有建树,不过上文曾提到,西晋的覆灭早在司马炎即位之时便已出现端倪。司马集团的成功非此一时,更不是依靠着某一个人的努力取得,司马炎即位,标志着司马集团的胜利。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西晋政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答案也在司马集团本身。

这个事,我们可以从司马家族的繁盛开始说起。司马炎亲戚多,这个"多"并非指的是亲戚们事多,而是指数量多。往上数,他太爷爷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他爷爷司马懿有九个儿子,而他父亲也有九个儿子,这还只是司马炎这一支,司马懿弟弟司马孚这一支家族同样庞大。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说就把司马懿这一辈算成第一代,这一辈就一共八个人,到了第二代司马昭这里,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的大概三十个,而到了司马炎这一辈,人数差不多就已经上百,更何况司马家族从远古时代便已经发扬。

靠着强大的开枝散叶能力,司马集团几乎和当时的高门贵族统统结成了缔结关系。与此同时,司马集团家的男丁也成为了其夺权的得力助手,司马集团人才济济,不少人甚至都镇守一方,增长了司马集团在朝政权力的比重。随着时间增长,这些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能掌控朝政,司马炎不得不将王权分散出去,以稳固自己的皇位。若是司马炎对其中某位颇有微词,就威望和法理而言,能够带头起来反抗的王爷不缺,有资格继承司马炎皇位的王爷更不缺。如果司马炎能勉强镇得住这些场面,那司马炎挑选的傻瓜太子司马衷呢?

"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司马衷

光是司马集团的内部人员就足够让司马炎头疼,让这场权力修罗场的参与人员涉及甚广。就司马集团篡权第一人司马懿而言,他本人也就是个权臣,不是王侯将相,更不是皇室成员,其后人有什么资格继承他的权力和地位?所以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用了两年时间才坐上大将军之位,朝内朝外对他也还是颇有微词。

司马昭为了获取各路权贵勋爵的支持,用加官晋爵大力拉拢人心,把所有人都绑在司马集团船上,自此,司马集团每次采取行动后疯狂赏赐人的惯例落成。到司马炎这里就更夸张了,司马昭在位期间还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司马炎上台时刚年满三十,虽说不算小,但满朝高管都是他的长辈。本人没什么建树,朝堂上还个个都是惹不起的大爷,于是他对大臣们的赏赐比前人还要夸张,三公发展到了八公,还为这些人专门设立了不少奖励机制。

八王关系图

总结

在司马集团管理之下的西晋强归强,但却从未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只是注意眼下的利益得失,如同一盘散沙,所以当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用不着外力作用,内部的矛盾足以颠覆皇权。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晋朝内朝外的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斗富、门阀制度等现象频繁衍生,所以西晋立国不到五十年,司马集团便匆匆下台。

司马集团的发家史以及西晋的覆灭如同连锁反应,从大封诸王开始,司马炎就按下了游戏开关,然后一环接一环的通关。他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决策,看似都通关成功:他必须大封诸王,这样才能规避曹魏政权凋零的教训,且如果没有诸王的支持,他的皇位岌岌可危;随后,他又派出诸王监视各地,以防边将坐大;他也知道宗室同样有威胁皇室的可能,所以及时地消减了州郡的兵权。看上去,司马炎的每一步都处理得十分妥当,如果你我坐在他的位置上还未必有他想得周全。

司马炎真正的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解决方法又太少。用政治中的话来解释,就是政策工具的数量,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相互独立。简而言之,办法得比问题多才行。面对一个接一个,连环相扣的问题,司马炎的政策工具是捉襟见肘的,如同深陷沼泽之地,越积极挣扎反而越受束缚。司马炎后期的懈怠朝政似乎变得有迹可循——他明白,这西晋是司马集团在当家作主的。

文献参考:

《晋书》

《史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