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做清明果,有餡的是清明果,沒有餡的就會有圖案那就是清明餅。清明餅一般都是用來祭祖的,不過小時候窮,祭祖的東西也是會拿回家喫的。漸漸地生活條件好了,但是還是會很喜歡喫清明果,而且是要鹹的。小時候鹹的清明果裏面的餡就是鹹菜和筍丁,這個季節家裏竹子地上的春筍很多,原材料容易獲得。

生活條件改善以後,要喫清明果還是隻能在清明時節做,不過有時候媽媽比較忙的話,清明祭祖的清明糰子就買現成的,不過真的不愛喫,所以每次不會拿回家。不過在清明後的一兩天,空了以後媽媽還是會做點給我們嚐嚐。餡料也有原來的全素變成半葷素,除了原有的鹹菜、筍丁,後面又加入了肉末和豆腐乾。

做清明糰子的還有兩樣重要材料那就是糯米粉和青色的材料。有些地方用的不一定是糯米飯可能是粘米粉,從小養成的習慣,我喜歡喫糯米粉做得,喫起來有嚼勁。而青色的材料我也會選擇用苧麻葉製成的青色,我知道很多地方都會選用艾草,艾草青覺得很香,我卻覺得怪怪的。可能苧麻青在我的記憶深處有着媽媽的味道。

說到清明糰子的製作,媽媽在世的時候根本不需要我去製作,頂多小時候感興趣的時候在媽媽和奶奶身邊看着她們製作就行了,知道媽媽走了以後,想要喫到記憶中的清明果子就要靠自己了。好在每次喫的時候,媽媽有時總會在耳邊嘮叨用什麼材料做纔會好喫,餡要怎麼做纔會怎麼好喫,耳濡目染。在媽媽走了以後,我開始自己做清明糰子了,方法上也是按照媽媽以前說的來,沒有聽到的就靠自己琢磨了。

記得去年冬至給媽媽帶去了白色的冬至果,清明節我從親戚那邊要到了苧麻青,開啓了我真正意義上的清明果之路。首先要把用石灰浸泡的苧麻葉洗乾淨,我以前也做過,但是那個苧麻青不好,石灰很難洗乾淨。這次的苧麻青很新鮮,所以石灰很好洗。爲了讓苧麻葉和糯米粉攪拌之後很細膩,用上了新方法把青放到破壁機裏打碎,效果是真的好,而且我用鮮牛奶作爲液體不加水,有些小奢侈。揉完後的糰子就是這樣不軟不硬,包起來也特別好包。不過餡料不要放太多,要不然很容易漏和破。一開始我是很難駕馭糯米粉做得清明糰子的,因爲這個糯米粉沒有面粉那麼好駕馭。清明餅用了木質模具做出來的,爲的也是回憶一下小時候的味道。

做好的清明糰子放在了箬葉上,因爲這樣不會粘。一個一個小小的清明糰子做好了,這個時候非常感謝有個蒸烤箱啊,放到蒸烤箱上一蒸就好了,一般需要整個15分鐘。不過要是你的糰子揉的時候水分偏多,那蒸的時候要注意縮短時間,因爲這個清明糰子時間只要稍微蒸長就容易塌,然後變形了。

不過我已經慢慢掌握了這些點,所以出爐的清明糰子就非常的好看,顏色也有原來的淺綠色變成了翠綠色,看上去就非常讓人有食慾。

終於我也能做出清明糰子來了,味道可以說勝過外面賣的那些鹹的清明糰子,不過媽媽的味道我只能是模仿而已,因爲那樣美好的味道只能在我的記憶深處懷念了。這次做好的清明果子我也是要帶點去上山祭奠一下我最愛的媽媽,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我做的清明果的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