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後周世宗柴榮,他盛讚其“以信令御羣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真正做到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溢美之詞,無與倫比。司馬光爲人非常嚴謹,此時他卻完全不顧宋朝皇帝的感受,把一個與宋皇朝有着尷尬關係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說明柴榮爲人、爲政的完美程度確有登峯造極之處。

能獲司馬光如此推崇,那麼柴榮是何來歷?

器貌英偉,文韜武略,乃“世宗柴榮”

後周建立者高祖郭威去世後,唯一的養子,33歲的晉王郭榮即位(郭威全家都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光),即歷史上有名的後周世宗柴榮(郭榮本姓柴,郭威是其姑父)。

郭榮爲何改回本姓,歷史有諸多猜測,不能證實。

柴榮爲人沉穩,擅長騎射,略同書史及黃老之術,在後周建立過程中一直跟隨郭威南征北戰,並利用早年經商的經驗,替郭威解決不少後顧之憂,郭威愛之惜之,收爲養子。

後周建立後,柴榮奔赴澶州,治理澶州事務,柴榮有胸襟、有策略,有遠見,澶州政務一片清明,“爲政清肅,盜不犯境,吏民賴之”。因政績顯著,升任開封府尹,封晉王。

柴榮雖出身望族,然家道中落,早年也有着在底層掙扎求生的經歷,親歷、親見百姓困苦,後又跟隨郭威四方征戰,見慣了百姓流離失所,很早柴榮便立下統一國家,富強百姓,建立太平世界的宏願,“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柴榮在位期間,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修訂禮樂、制度、刑法,使得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引用百度百科

宋太祖趙匡胤上位

彼時,尚未做成宋太祖的趙匡胤,23歲時跟隨29歲早已拜將的柴榮南征北戰,在連年征戰中與世宗柴榮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情意,謂之情同手足不爲過。

世宗即位後,南征北討,趙匡胤已然成爲柴榮政團中,不可置疑的重要人物。

昔日世宗北伐契丹,在準備攻取幽州途中時,登一高地,有下屬告知其高地名:“故老相傳,謂之病龍臺!”

並發現一塊長約三尺的木頭,上書“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世宗鬱郁。當晚,一向身體康健的世宗,突感身體不適,只得班師回朝。

當時,任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是張永德,世宗因這三尺木頭,罷免了張永德的職務,外放澶州節度使,罷了他的兵權。而此時,二把手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榮升一把手“都點檢”。

一月餘,世宗便撒手人寰,年僅39歲,立7歲兒子柴宗訓即皇帝位,命都點檢趙匡胤爲輔政大臣。

而後,趙匡胤順理成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在位僅5年餘,霸業未成,壯年身死,死因詭迷

我們惋惜一代明君的英年早逝之餘,不免恨其識人不清。

我們回原文細看,一向身體康健的世宗,如何會因一未經證實的傳言,一病不起。

若是急症,定當瞬時便亡,即使僥倖,也是幾日之事,如何能延續月餘。

那麼推測而來,極有可能是中毒導致病發。

——誰會去下這個毒呢?

——下毒後,誰獲利最大?

——用三尺之木除去了誰,爲誰開路?

這一切直指趙匡胤!

1、趙匡胤是大將趙宏殷之子,早年便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在你殺我,我殺你,殺不死的便是皇帝的五代十國時期,皇帝輪流做,只要拳頭夠硬,那麼誰都可以當。趙匡胤的野心只會跟隨權勢日趨膨脹,不會消減半分。

而在趙匡胤身後,還有着以趙匡義和趙普爲核心的陰謀組織的不斷挑撥和獻策,趙匡胤即使仍顧忌着與柴榮的兄弟之情,不好明着撕開臉皮狠下殺手,也擋不住趙匡義的先下手爲強。

且趙匡義極善毒,有史書記載“太宗精於此道。”

2、歷史上但凡有先知預言的“自然現象”,均爲人力所爲。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古人迷信的思想,做些上天下達指示和預言在自然現象中,以此來達到自己順理成章、天授之命的目的。

以此推測,那麼世宗路上的“三尺之木”,很有可能便是前鋒軍趙匡胤所爲,以此除去登頂之路上的最大障礙:張永德。

歷史的事實如何,我們無從證實,但因着一代明君的英年早逝,使得中國統一的征程再度後延,並且後世百姓再度受盡鄰國欺壓凌辱。趙家王朝是否曾經後悔過坐上那把不稱職的皇帝寶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