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四月北宋徽、钦二宗被俘,同年五月赵构称帝,南宋建立。南宋立国至1279年左丞相陆秀夫背时年8岁的赵昺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跳海而死,共经历了九位皇帝。本文按先后顺序介绍每位皇帝的最大特点。上文讲了第一位宋高宗,他是最能逃跑的皇帝。本文讲第二位。

第二位:宋孝宗赵昚——伐金最积极的皇帝。

假如说赵构面对金军,软弱到了极点,那么宋孝宗绝对是究其一生想要打败金军,可惜金朝大势已成。

赵昚(1127年―1194年),赵匡胤七世孙。由于赵构后来不会生育,很多大臣认为宋朝的灾难是因为赵匡胤的阴魂不满自己的后代“泯然于众人”,1132年赵构将赵昚收为养子。1162年赵构传位于赵昚。宋朝皇位从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回到赵匡胤一脉。

1162年七月,赵昚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召老将张浚入朝共商伐金大计,并为岳飞平反。1163年五月,张浚调兵遣将,展开“隆兴北伐”。宋朝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显忠率领,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李显忠部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兵来攻宿州,先被李显忠击退,金军又调兵前来,李显忠部压力增大。而宋军副帅邵宏渊不仅一去支援,还动摇军心,有些将领临阵逃脱。李显忠部孤军奋战,最终只能撤离宿州。宋军撤离之时金军乘势掩杀,损失惨重。北伐失败后,金世宗“以战促和”,于1164年发兵攻占楚州(今江苏淮安)、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史称“隆兴和议”。这次北伐虽然失败,但“隆兴和议”规定:宋朝皇帝对金朝皇帝改称臣为称侄;改“岁贡”称“岁币”,并将“绍兴和议”商议的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这表明宋朝的地位是上升的,而这得益于宋孝宗的积极北伐与精心治国的态度。

1169年八月,赵昚召在“采石之战”(1161年)中大败金军的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虞允文积极为北伐作财力、兵力上的准备。他还建议赵昚遣使赴金,要求金朝归还宋朝在河南的帝王陵寝之地,改变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国书的礼仪。1170年闰五月,宋孝宗派范成大使金,提出这些要求,尽管范成大与金人毫无惧色的力争,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宋金并没有因为这事而再起战争,表明双方处于均势。

为了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赵昚崇尚节俭,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内库穿钱的绳子都烂了。他不用乐舞,不贪美色,不图享乐,勤于理政。他每天早起晚睡,忙碌不已。他对自己的事情思考得少,国家大事思考的多,对国事反复思虑,唯恐有失,退位的前一天还在亲自选拔官吏。赵昚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候。

他推行政治改革,缩短了宰相任期,重用参知政事牵制宰相,不让外戚干预政事,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将台谏官的选拔任命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他还整理律令,颁布《乾道敕令格式》,纂成《淳熙条法事类》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他裁汰冗官,严格限制恩荫数目。军事上,举行大规模的阅兵,自己也学习骑射。改革军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一家三丁取其一,以为义兵,农隙之时,授之弓弩,教以战阵。重视选拔将领,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武举考试合格者必须在基层军队锻炼七年。编制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

为发展经济,赵昚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勉农桑,尽地利”,“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亦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在轻徭薄赋方面,赵昚取消无额上供钱,灾荒之年的税赋不再补纳,取消“犹剩米”、“科杂钱”等的征收。1160年,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会子)产生。赵昚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以维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改变“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不管是主流学派王安石的新学,还是在野的程朱理学、苏氏蜀学等都得到了发展。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者,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辛弃疾等。

宋孝宗可谓中国古代明君的表率,他“勤俭过于古帝王”,德行为天下表率,“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没有处理好与儿子宋光宗的关系。1189年,孝宗禅位于其子赵惇。1191年十一月,光宗赵惇因黄贵妃之死和祭祀起大风雨而病,其后病情时好时坏,不能视朝。后来,也很少再去朝见太上皇,也就是孝宗。大臣们,反复进谏,希望逃宗能朝其父,甚至很多官员以辞职为要挟,闹得满朝风雨。1194年六月,孝宗去世,光宗也没有参加其父的葬礼。于是在太皇太后和大臣赵汝愚策划之下,光宗之子赵扩即位,光宗成为太上皇。关于父子关系失和,大部分人是批评光宗的,认为是由于其皇后的原因不去朝其父。笔者不这样认为,详情下文再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