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正能量?

文|殷国安 依然

6月4日,江苏常州市有着灿烂前程的5年级小学生妙妙(缪可馨)从教室跑出后,翻越栏杆坠,飞向天堂,坠楼身亡。女孩在地面留下一朵灿烂的血花,和父母悲伤的泪花。家属称,当时妙妙刚上完作文课,事发前,妙妙的作文被老师评价要“传递正能量”。

事件发生后,区政府办、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坠楼事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联合调查组走访班级学生45名、学校老师3名,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公安部门通过现场勘查、查看监控录像和走访调查等工作,排除他杀。

从案件定性的角度,公安机关确认“排除他杀”,也就算画上句号了。但从教育的角度,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引发缪可馨自杀的诱因,或者更确切地说,需要弄清其自杀与老师对其作文的批评有无因果关系,这或者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的。

妙妙家属告诉记者,对上述调查结果并不认可,目前还在与学校协商处理此事。

不过,无论孩子的自杀与老师对其作文的批评是否具有联系,我更想说的是一句题外话:这个老师太愚蠢、太荒唐,简直让人无法容忍了。

据孩子的小姨张女士说,妙妙在坠楼前情绪有一些异常,“当时刚下两节作文课,孩子表情一脸痛苦”。妙妙的母亲在整理她书包时发现,事发前,妙妙的一篇作文被老师批注要“传递正能量”。

张女士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大圣三打白骨精》读后感显示,文中妙妙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段话被老师划线标出,并在上方注释道“传递正能量”。此外,记者也看到,这篇读后感剩余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也被用红线圈出,或干脆用“错号”划去。

我觉得这是一篇可得高分的好作文:看了《三打白骨精》之后的感想是不被表面的虚假现象蒙骗,同时联系现在社会上就有像妖精一样伪装的骗子,这样的作文怎么就不行?怎么就不是“正能量”?

这个老师头脑里究竟是怎样定义“正能量”的?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读后感怎样写才是“正能量”,我想请这位老师推荐一篇样本,看看究竟怎样的感想才符合“正能量”的要求。

我们或者想问,这位老师愚蠢的“正能量”理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怪不得老师,他也是从当今社会学来的。

按照现在社会上不少人的标准,可能缪可馨的这段作文真的不符合“正能量”的标尺:

一是,她只是要我们注意识别骗子,却不能“引导人积极向上”啊。

二是,她没有歌颂我们的社会,却暴露了社会的阴暗面,说我们的社会有耍阴谋的骗子。

因此,说她的作文不符合“弘扬正能量”的原则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看来,这位老师错了,背后的大环境确实我们的社会对“正能量”的认识有偏颇,这才让愚蠢的、没有思想而喜欢盲从的老师跟着错了,并且拿错误的标准来“培养学生”。

恕我直言,这位老师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就在缪可馨这个孩子之下。

据说,“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进而言之,“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就是鼓励我们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本来就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却把“正能量”标签化、格式化,甚至发生异化,走向反面。

例如,在许多人的标准里就有这样一些潜规则:歌颂的就是正能量,批评的就是负能量;表扬成绩的就是正能量,指出问题的就是负能量;喊加油鼓劲的就是正能量,要谨慎小心的就是负能量……

基于这样的固化认识,紧接着动作就有些走形。为了弘扬正能量,遏制负能量,只谈“形势大好”,不谈“问题不小”;甚至“报喜不报忧”。

当一篇虚假吹牛的成绩单成了“正能量”,而披露真实问题的却成了“负能量”受到抵制,这样的弘扬正能量岂不是成了愚弄群众的手段?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正能量”,同时弄清楚应该怎样弘扬“正能量”。尤其对传道授惑解疑的人民教师来说,搞清楚其间的内涵就显得格外重要。

回到“缪可馨之死”事件,如果连学校的老师都用“正能量”来禁止学生说真话、说有个人思考和见地的话,那么这样的社会问题就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并尽快补齐短板,较正方向,不能再漠视这样的行为出现带偏我们的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