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馨金融

百年一遇的疫情席卷全球,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动。

很多人都在关心,像2008年一样的经济危机是否会再次降临,我们又能通过怎样的手段去防范和化解风险。

事实上,风险管理从来都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一项长期的工程。无论是金融行业自身发展、产品和服务多元、产业链重新分工所带来的内部风险,还是宏观经济波动、外部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都对于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在业务层面、监管层面还是研究层面,风险管理都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也是今天我们分享这篇文章的原因,它出自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从业者之手。俞勇老师目前担任粤财控股首席风险官,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恒丰银行总行首席风险官、平安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兼新资本协议办公室总经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二部处长、摩根大通银行董事总经理等。

与此同时,他也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拥有丰富全面的国际与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工作经验。

作为从业者,俞勇老师还参与起草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多部中国银行业监管法规文件,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著有《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风险研究》、ASSET RETURNS AND DEMOGRAPHIC EFFECTS等专著。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俞勇老师已经发表的新书《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写作感悟,结合他所经历过的危机与周期,他为眼下的金融风险管理行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enjoy~

回望危机,敬畏风险

——《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管理》写作感悟

文 | 俞勇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金融就像一部助推价值跨时空流动的机器,影响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和平、王朝更替。而在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危机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鬼魅,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周期变换、繁荣衰落。历史会不断前进和重演;无法确定的是,下一次危机何时何地发生。

回顾过往,每一次大危机之后,都会有延绵多年的回顾、反思、改革和创新。

不管是在摩根大通经历华尔街的风云变幻,还是归国见证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创新,亦或投身于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始终不变的信条是:

越是明白金融危机“没有最后一次”,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风险的敬畏就越是不可或缺。

在我归国后的十几年间,中国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洗礼,成功应对化解了诸多风险挑战,并展现出日益成熟、稳定和开放的发展态势。

在此过程中,国内以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借鉴包括巴塞尔协议和偿付能力监管在内的国际经验,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并培养出一批亲身见证和应对过危机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加速转换、金融改革和开放力度持续增强的形势下,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无疑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这对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专业书籍提出了更多元化的创新需求。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的《后危机时代的金融风险管理》,是我将归国以后的实践思考成果汇集成册的结果。

本书尝试将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和国内监管政策要求融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在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从方法论层面将风险管理流程与单一风险管理相结合,并对以数据和科技推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升级进行经验性阐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再认识。

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巴塞尔协议和偿付能力监管的框架并不完美,仍然需要不断进化。基于该框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施需要在改善风险治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风险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对国内金融机构来说,在风险偏好体系搭建、传导机制设计等方面依然需要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对风险管理流程的重点突破。

在风险评估环节,分析了面向可量化和不可量化重大风险的评估方法、工具和实施步骤;在风险预警环节,阐述了风险预警的整体框架、组织架构及方法工具等;针对小微授信业务中的风险监测预警难题,从方式、对象及组织方式等多个视角论述了风险监测模式,以及预警的信号分级、流程等;针对国内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缺失的问题,分析了从监管范围到信息获得与共享的12项处置机制关键特征。

三是对单一风险管理的分类研究。

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到操作风险、内控管理、合规管理,以及集中度风险管理,本书尝试对单一风险的诸多重要细分领域进行系统的深入分析。其中既包括对单一风险来源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又有对单一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模型技术、评价指标等的具体剖析,希望能够兼顾“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四是对产品风险管理的典型剖析。

随着金融机构经营中客户导向的日益增强,面向客户的产品设计和产品风险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阐述基于客户关系的定价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产品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产品风险分类和关键风险的管理方法等,并以套期保值和信用衍生品为例进行了典型剖析。

五是对数据与科技应用的前沿分析。

近年来,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和价值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拓展出广阔的应用空间。

在分析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问题的同时,也从战略视角提出了推动转型的思路,而且对金融科技在推动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升级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分类论述。

本书致力于为经济金融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金融机构中高层次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提供传统教材之外的参考书和工具书,使之能更好地将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操作有机结合,并在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等场景中有效运用。

读者可以在学习专业教材搭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深化和拓展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快塑造不但懂得单一风险管理,而且能够从业务项目、金融产品乃至金融机构等视角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内外许多资深金融业专家的支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刘明康教授为本书欣然作序,更是令晚辈深受鼓舞。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黑格尔也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诗人和哲学家的箴言提醒,让人们更加懂得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砥砺前行。掩卷遐思,深感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诸君共同努力,推动这项事业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