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王勃在《平臺祕略贊十首·規諷九》之中,說了一句有哲理的話,“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凶相反而相襲”。王勃當時大概也沒有想到一語成讖,竟成了自己命運的預言。這句富含哲理的句也流轉下來,讓後人保持警醒,儘可能獲得更好的人生。

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凶相反而相襲”是什麼意思呢?直譯就是悲哀與歡樂雖然不同,但距離並不遙遠;有利與兇險雖然相反,但又互相連接。《老子》裏面也有類似的話,而王勃這句更貼合了他的命運。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其他三人分別是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楊炯曾寫下“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表達自己更願意作爲一名普通軍官在邊塞建功立業,而不是作爲普通書生考取功名,盡顯唐朝積極開拓的精神面貌。唐朝的疆土也正是在楊炯那個時代,即唐高宗時期達到了最大。這種風貌是後來的宋朝所沒有的,宋朝基本的現實就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如果有得選擇,誰願意當兵?所以宋朝經濟實力雖強,打起仗來很窩囊。盧照鄰的“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也流傳千古。現在駱賓王的名氣比這兩位更大,他7歲時所作的《詠鵝》幾乎是現在的孩子成長必背詩歌,他後來寫的《爲徐敬業討武曌檄》更是金句頻出、蕩氣迴腸,如“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而王勃能爲初唐四傑之首,自然有其實力。

王勃有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至今引用極多。他所寫的《滕王閣序》更是精美,這是一篇值得多讀反覆讀的駢文。他還有一篇很精彩的駢文《檄英王雞》,但才氣太高的他,最終正是被才氣所害了。王勃6歲能作文,9歲就能指出顏師古《漢書注》中的錯誤,16歲就中了進士。後來在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次子沛王李賢府裏做修撰,那時候王公之間流行鬥雞,李賢與親弟弟英王,也就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鬥雞。王勃是李賢的人,一身才華,爲了助興,便憑藉自己的才華寫了《檄英王雞》一文。檄文是古代聲討敵人的一種文書,如徐敬業討伐武則天時,就由駱賓王寫了《爲徐敬業討武曌檄》。

然而,正如王勃自己所說的哀樂不同而不遠,本來是很開心的事情,也是可以盡顯自己才情的事情,卻因此變成了悲劇。唐高宗看到了《檄英王雞》,直呼歪才!本來年輕有才的他,大好前程就此毀滅,真的是吉凶相反而相襲。唐高宗將王勃逐出長安!唐高宗爲什麼如此“小題大作”?只因王勃所做之事,觸碰了唐高宗敏感的神經。

唐高宗是唐朝第三任皇帝,唐朝之前兩次繼位的歷史仍然歷歷在目。簡單來說,就是兄弟相爭、甚至是兄弟相殺。如李世民殺害了自己的親哥李建成、親弟李元吉,最終繼位。而唐高宗的繼位也來自兄弟相爭,兩個親哥李承乾、李泰都沒落得好下場。唐高宗不希望兄弟相爭的悲劇在他的兒子中發生,而王勃的《檄英王雞》雖說用於鬥雞,但隱含了兄弟相爭的味道。唐高宗必須把苗頭扼殺於萌芽之中,同時也可以作爲對其他人的警告。

王勃的命運因此改變,真的應了自己所說的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凶相反而相襲。而揹負神童美名的他,厄運並沒有結束,在他26歲的那年,渡海時溺亡。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嘆一句天妒英才;而如果深思的話,我們不能因爲自己目前的優勢而忘乎所以,我們今天每走的一步都可能在明天結出果實,可能是甘果也可能是惡果,哀樂之間並不遙遠,吉凶之間一脈相承。人生在世,應當謹言慎行,謹記哀樂不同而不遠,吉凶相反而相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