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軍事的朋友都知道“軍師旅團營連排班”是軍隊的正規編制,但是在很多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縱隊,大隊等軍事編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抗戰時期正規軍的編制是固定的,比如一個師8000人,一個團2000人,正規軍的人數是一定的。因爲”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興起,抗日已經不只是軍人了,普通老百姓也紛紛加入到抗戰的行列中了,也就是慢慢地形成了各地的抗日武裝了。因爲地方武裝在不斷擴大,所以傳統的正規軍的編制自然不能適應新的戰場形勢了,所以後來出現了遊擊編制。

遊擊編制:縱隊,總隊,支隊,大隊,中隊,小隊

縱隊(軍級)

八路軍最早的縱隊編制是1939年5月組建山東縱隊,後來稱之爲八路軍第一縱隊,八路軍的縱隊與八路軍正規師平級。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縱隊相當於軍一級,縱隊司令其實就是軍長,49年部隊整編”縱隊“直接改稱爲”軍“。

總隊(師級)

抗戰時期國軍部隊的教導總隊是示範性的師級部隊。當時國軍在進行軍事改革要進行國防師的試點,在摸索階段,所以只知道總隊是師級編制,但固定編制一直沒有確定。因爲當時八路軍的縱隊定性爲師級部隊,所以總隊一直沒有出現在我軍編制序列中。現在只有武警序列中有總隊,通常爲副軍或者正師級。

支隊(旅級)

抗戰時期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每個支隊下轄2個團,所以支隊略低於旅一級。

大隊(營級)

抗戰時期每個縣都會組建一支縣大隊,大隊相當於營一級編制。

中隊(連級)

中隊編制沒有在抗戰時期出現過,現在中隊相當於連一級,中隊長相當於連長。

小隊(排級)

抗戰時期每個鄉鎮或區組建一支小隊,一個區小隊正常30人左右,相當於一個排。

八路軍遊擊部隊編制:縱隊(軍級),支隊(旅級),縣大隊(營級),區小隊(排級)

因爲非正規編制根本無法判定有多少兵力,所以編制的級別也沒法嚴格區分,比如解放戰爭時期四野的縱隊將近6萬人比一野的兵團人還多。由於當時地方大量擴兵,所以縣大隊兵力通常都達到了團級,而區小隊連一級編制更是常事,要不然李雲龍一個團怎麼會有8個營上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