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護膚的道路上,很多小夥伴兜兜轉轉好幾年,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皮膚狀況,私人定製一套產品,那就完美了。嗅覺靈敏的商家嗅到了這個商機。蘭蔻在美國專櫃推出過一款私人定製粉底液;聯合利華最新孵化護膚品牌Skinsei,直接面向消費者私人定製;資生堂推出個性化服務OptunePOLA(寶麗)開啓私人定製系列APEX。國內也有不少品牌試水“私人定製”化妝品。那麼,“私人定製化妝品”是未來化妝品的新潮流?還是收割韭菜的智商稅?

什麼是“私人定製化妝品”

消費者認爲和商家宣傳的“私人定製化妝品”,通常是這樣的:商家會充分採集消費者的年齡、環境、生活方式、季節等信息,瞭解消費者皮膚的緊實度、滋潤度、膚色,以及角質層厚度、含水量、毛孔大小、皮脂分泌量、有無色斑、皺紋深淺、敏感度等信息。然後把這些信息彙總、分析,研發、生產最合適消費者皮膚現狀的化妝品。爲消費者帶來更專業、更獨特、更天然、更安全、更有效的護膚產品。這套產品屬於“私人定製”,只針對自己的皮膚設計,是獨一無二的

市場上還有一種“私人定製化妝品”,並不是針對個體定製,而是把皮膚劃分若干類型,然後針對每種類型的肌膚研發產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皮膚類型選擇產品,靈活搭配。嚴格來說,這種並不屬於“私人定製”,只是產品細分,和消費者認爲的“私人定製化妝品”相去甚遠。倩碧(Clinique)ID定製乳液,就屬於這種類型。

我們這裏分析的是第一種“私人定製化妝品”。這種形式可不可行,面臨三道門檻:1、符合國家法律規定;2、收集的皮膚信息準確無誤;3、“私人定製化妝品”生產的可行性

是否符合國家法律規定

在國內銷售的化妝品,必須符合《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一款產品要公開銷售,首先要找符合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檢測合格,並出具檢測報告,然後向所在地藥監局(現在是市場管理局)申請備案,通過備案後,纔可以上市銷售。整個流程下來,最少耗時一個月,檢測費用也不便宜。並且,備案以後,產品信息有任何改動,要重新備案。

各位小夥伴可以想象一下,給您“私人定製化妝品”,要滿足國家法規上市銷售,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金錢、人力?商家會不會爲了一個人、一款產品做這些事情?成本根本hold不住。如果後期消費者的皮膚出現變化,或者隨着季節變換,配方需要調整,又要重新備案,那個商家能承受這個成本?

很顯然,從我們國家法律層面,已經堵死了“私人定製化妝品”上市銷售的可能。有的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既然不可行,爲什麼還有那麼多品牌在推廣“私人定製化妝品”呢?還是一些世界知名品牌?這就涉及到各個國家對化妝品監管的差異。前面我們提到推出“私人定製化妝品”的品牌,都沒有在國內開展相關業務。

國內一些炒作“私人定製化妝品”的 品牌,有一部分是上文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和消費者理解的私人定製相差很大。還有少部分以“私人定製化妝品”爲賣點的產品,沒有在藥監局備案,處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嚴格來說屬於三無產品。

有些小夥伴可能會認爲,既然國外有在推廣,是不是我們國家監管滯後,但從技術方面還是可行的。這就要看“私人定製化妝品”能不能跨過第二、三道門檻。

收集的皮膚信息準確無誤

“私人定製化妝品”要想真正適合消費者的皮膚,前期的信息收集必須百分百準確。而要做到這點,並不是那麼容易。目前市場上推廣“私人定製化妝品”的品牌,在收集消費者皮膚信息時,主要有三種途徑:1、櫃檯銷售人員收集信息;2、消費者下載專業APP上傳資料;3、基因檢測

櫃檯銷售人員收集信息

POLA(寶麗)的私人定製系列APEX在日本開設專櫃,由櫃檯銷售人員通過問卷調查,結合儀器檢測,加上櫃姐自己的判斷,綜合彙總信息後,上報給公司。這種形式對櫃姐的專業度要求很高,如果櫃姐不專業,或者責任心不夠,調查結果就會出現偏差,最終影響護膚品的定製。

由櫃檯銷售人員收集信息,準確度大體還有保障。有些品牌沒有設立專櫃,丟給消費者一張問卷調查表,通過電話或者網上簡單交流,來判斷消費者皮膚狀況。這種收集消費者皮膚信息的方法,就有點草率了。

消費者下載專業APP上傳資料

有些推廣“私人定製化妝品”的品牌,開發了專業APP,消費者可以下載APP,根據APP的指引,上傳皮膚信息給商家。資生堂個性化服務Optune就是這種模式。

這種辦法貌似科學,但從甄垚的經驗看,有很多變量存在。經常收到很多小夥伴的皮膚照片,讓我給一些護理意見。這些小夥伴認爲皮膚問題很多,但我看很正常。出現認知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照片並沒有真實反映皮膚的狀況。不同光線、角度、手機型號,都會影響照片效果。

另外,即使用專業儀器測量皮膚,也需要滿足一些前提條件,結果才準確。比如在使用Visa皮膚檢測儀時,被檢測者要在溫度爲22-24攝氏度,相對溼度爲40-50%左右的房間中,等待1個小時左右,等您的身體狀態安靜了纔可以檢測。

消費者自己拿着手機拍照、上傳資料,會不會滿足這些前提條件,我是持懷疑態度的。這類專業APP,收集到的信息只能做到部分準確,和實際皮膚狀況應該還是有一定偏差的。

基因檢測

十幾年前,基因檢測是一個高大上的項目,費用昂貴,只有少數消費者可以承擔。隨着技術進步,基因檢測的費用下降很快,普通的消費者已經可以承擔。有一些推廣“私人定製化妝品”的品牌,讓消費者郵寄毛髮、唾液,根據基因檢測的結果,定製化妝品。

甄垚的知識結構,無法判斷這種辦法是不是科學。但通過常規推理,還是可以判斷這種方法靠不靠譜。一個人的皮膚狀況,除了受到先天遺傳基因的影響,還會受到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生存環境、護膚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兩者共同作用,決定了現在的皮膚狀況。只通過基因檢測,不考慮其他因素,就可以瞭解您皮膚現在的狀況,我想現在科技還沒有發展到這麼神奇的程度。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辦法,在收集消費者信息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信息收集不準確,所定製的化妝品也會出現偏差。

“私人定製化妝品”生產的可行性

在商家的描述中,收集完消費者的皮膚信息,就會從專用儀器中萃取出適合當時肌膚狀態的最佳護膚品。如果開發一款產品這麼容易,化妝品所有的研發人員基本上可以失業了。研發一款產品,從前期調研、原料選擇、配方構思、產品打樣、穩定性測試、防腐測試、效果測試,都要耗費大量精力,反覆修改,纔可以最終定板。整個流程下來,沒有半年時間,根本不可能。

有小夥伴曾經試過POLA(寶麗)的私人定製系列APEX,從收集皮膚信息開始定製,到拿到產品,需要2-3個月時間,等拿到手,皮膚的狀況、季節可能又變了。並不一定適合當時的皮膚狀態。耗費這麼多時間、精力,還不如去商場專櫃挑選。

有些品牌,在收集消費者信息後,10幾天就可以給到產品。只有一種可能,商家提前把皮膚分爲若干類,然後針對每種產品開發了相應的產品,並且已經提前大量生產好。收到消費者的信息後,寄給相應的產品。和消費者理解的“私人定製化妝品”相去甚遠,只是把“私人定製化妝品”作爲一個概念炒作。國內很多品牌在這麼玩兒。

至於蘭蔻的私人定製粉底液,瞭解消費者的皮膚狀況後,現場從機器中灌裝粉底。說到底還是在炒作“私人定製”的概念,和消費者理解的“私人定製”根本不是一回事。

資生堂個性化服務Optune,號稱在檢測完信息後,會根據您的皮膚狀況,郵寄不同管芯的產品,和蘭蔻定製粉底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玩的更高級一點,更有迷惑性。

另外,不同消費者,對不同成分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消費者對煙酰胺敏感度高,用了效果很好,有的就完全無感。個體對某個成分的敏感度,雖然可以根據過往的數據和經驗推導,但並不是百分百準確,只有消費者使用後,纔可以判斷適不適合。前面收集皮膚信息的辦法,都非常粗糙,根本就判斷不了消費者使用哪種活性成分更有效果。

一個生產廠家,原料種類有限,不會無限增加。“私人定製化妝品”也只會在自己現有的原料範圍內選擇,而使用的這些原料,可能您用了效果都不大。即使針對您的皮膚設計的護膚品,也達不到相應的效果。

綜上,“私人定製化妝品”的初衷雖然很好,但面臨很多難以逾越的鴻溝。目前來說,大部分還是在炒作概念,只是把產品細分,炒作爲“私人定製化妝品”。和消費者理解的“私人定製化妝品”完全不同。與其相信“私人定製化妝品”,還不如努力學習護膚知識,根據自身的皮膚狀況,靈活搭配產品,更有針對性,性價比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