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5月31日消息,近日, “中国总资产超1300万亿”、“户均总资产超300万”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这里的“中国总资产1300万亿”含义到底是什么?是否如一些网友所说代表了居民实实在在占有的财富?财富分化到底又有多悬殊?

一本中国财富基本盘的“总账本”复盘,可以让我们看清很多真相。

比如居民部门杠杆率61%,其中75%以上都跟房子有关,这就很清楚的说明家庭财富的基本盘。

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关于房子,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总能引发全民热议。

房子,群众基础最大。

关于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核算司也进行了回应。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高级统计师李花菊表示,按照国际标准,国家资产负债表一般按机构部门进行编制。我国资产负债表按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广义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分别核算资产和负债,其中资产又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因此,国家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是4个机构部门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总和,其中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杠杆最高。

资产和负债的情况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家庭小单元未来的投资和消费,因为资产负债表直接决定“杠杆能力”。

对于美股泡沫的担忧;对于国内房炒的压制;对于汇率的夜不能寐;对于纸票子的不信任;……

所有的一切焦虑,都缘于一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能否继续再战。

不能战,或者被怀疑。

那就意味着,"XX"信用扩张能力的失稳。

最后,树倒猢狲散……

2

资本为什么外逃?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美元指数被买爆?又为什么深圳下牌桌的企业家迫不得已要排队买豪宅?

财富的平衡术,无非是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博弈与权衡罢了。激进冲锋的年代,负债端大胆一些,谨慎的年代,稳一稳债务端,尽量做大资产端,也是两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底层回答。

下面是中国政府杠杆在国际中的对比:

正如菌爷在今年的连续6场公开直播和私人课程里经常提到的:把中国社会三大部门债务杠杆情况拆分来看,非银行企业部门债务率170%,明显超出了红线,就连最肆无忌惮的美国企业杠杆也才70%!

每一步棋,都是由总体的棋局决定的。

看清了现实,有时候预测只是权衡利弊的选择罢了。

政府部门领域,地方政府的债务杠杆比中央高出10个点,而且是经历过5年去杠杆之后的成绩,未来加杠杆因此也只能指望中央政府。

而且这个加,必定不是毫无顾忌的猛干,现实还是有各种束缚的。

下图就是地方和中央政府杠杆率:

注意权威最新的声音:从2018年底到现在,中国已经从单纯去杠杆,到结构性去杠杆,再到稳杠杆,然后回到结构性去杠杆,中国去杠杆政策已渐趋稳健、理性、协调。

这是社科院发布《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8》版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也正是因为如此,笔者在5月28日直播中就给出了“供给侧改革已经进入收尾”的阶段性判断。

未来,因为内部去杠杆所引发的类似于“2018年大崩盘”的行情很难再出现,到了全面“放水养鱼”“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但很多人依然在担心,会不会绷不住,“财政赤字货币化”,继续通过透支仅有的信用来缓解当下的艰难。

有意思的是,从全球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来看,我们已经相对很克制了,基础货币不动,但企业定向支持的直接融资增长其实一点都不保守。

3月11%以上,4月也是10%以上,2020年,企业直接融资增速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

两位数是稳的!

重复三遍!宽信用的周期来了!把鱼养好了,未来财政才有鱼捕!

3

钱的逻辑才是未来一切逻辑的主线。

再看1300万亿的国家总资产负债表里,政府究竟占了多大一块?

笔者查到的最新的数据是这样的,截止到2017年底国有企业资产183.5万亿,约占非金融企业资产的40%,国有金融企业资产241万亿,再加上广义政府其它资产,政府在国家资产负债表总额中占了800万亿,也就是国家总资产负债表中的“半壁江山”。

话说至此,很多人可能还是不理解,尤其是不理解2019年之后,资本市场为什么拥有了战略级的地位。

其实很简单,企业居民需要“休养生息”,改革缺钱,几十年沉淀的资产需要流动性,需要变现,而打造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大量未上市资产估值变现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当下存量博弈的现实下,政府盘活手里面的各种资产,无论是缓解短期的财政困局,还是补充社保、养老金的巨大缺口,都是亟待突破的。

历史的旋转门,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且在绝大多数的转折中,操盘手所要做的不是判断题,而是选择题。

金融开放,壮大资本市场,扩大金融资产的供给,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赌场地位升级了,更重要的是,给予800万亿存量资产负债,提供相匹配的流动性和变现的渠道。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已经明白了。

重大变革都跟钱有关,尤其是跟财政有关。

当我们未来越来越多的看到“有效投资”,“有效基建”,“存量高铁机场公路桥梁基建开始上市”,“绿水青山的国家生态基建开始上市”,“众多科研院所/军工的知识积累开始形成估值定价上市”……

请看过菌爷私密圈层和今天文章的朋友们第一反应是:财政的逻辑。

复盘当年首付20%,银行给你80%的房地产加杠杆,其实背后的逻辑是国家信用和你一起加杠杆,底层是有财政担保的,因为房价暴跌的风险,最大的不在于你的20%和月供,而在于80%的本金。

这种模式设计之初就意味着会有终结,因为伴随着按揭贷款体量的膨胀,国家信用所要担负的本金风险压力也就会越大。

如今缺钱时代,从这个风险中解绑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就是刚开始玩玩还可以,这无限量的玩下去,财政也怕。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打破刚兑”。

大白话就是,以后加杠杆的风险政府都要进行剥离,谁的风险谁领走,没有兜底这一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