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打东汉末年,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魏蜀吴三国建立。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晋朝代替曹操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结束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分裂时期,中国又进入的大一统时期。确切地说,蜀汉是被曹氏魏国所灭,而孙吴却是被司马氏所灭。司马氏先后俘虏了蜀汉后主刘禅,和孙吴后主孙皓。作为胜利者的司马氏,就想羞辱一下这两个亡国之君,这两位“阶下囚”的皇帝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刘禅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从阴平攻入蜀地,蜀国大将丞相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兵败被杀,后主刘禅投降。被带到魏国都城洛阳。有一天,司马昭在大殿上召见刘禅和蜀国的被俘大臣们。司马昭想羞辱一下刘禅,就让乐队演奏蜀国的音乐。蜀国的大臣们,听到家乡的音乐,再看看现在的境况,一个个悲从心生,掩面哭泣。司马昭扭头看看刘禅,正美滋滋地欣赏着舞蹈,一边看一边傻笑呢?

司马昭

司马昭差点气乐了,心想:“这个没心没肺的家伙,你不亡国谁亡国?”于是就问他,难道你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吗?刘禅乐呵呵地说,这里有吃有喝,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每天高高兴兴地,谁还想家呢?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刘禅说的那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是人们常说的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后人由此推断,说刘禅当政时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窝囊废,昏君;而被俘后,又是一副没心没肺的小人嘴脸。

刘备与曹操

其实刘禅这样做,是学习他父亲刘备。当年刘备被迫投奔曹操,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地上了,幸亏天空打了一个大雷,才掩饰过去。刘禅和刘备都是韬光养晦,都是为了自保。刘备是为了寻找机会脱离曹操。刘禅是为了迷惑司马昭以寻求活命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刘禅也像别的大臣那样哭天抹泪的,司马昭就会想,你还是怀念你的故国,没准哪天你的大臣们还会撺掇你造反复国,不如现在把你杀了,以绝后患。

正因为刘禅的装傻充愣,才使司马昭消除了对他的戒备之心,还把他封为“安乐公”。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在人家的屋檐下,又苟活了八年之久,得以善终。

司马昭

司马氏灭蜀后,把矛头指向长江对岸的东吴。公元280年,西晋灭掉东吴,吴末帝孙皓投降。随后也像刘禅那样,被押送到洛阳。这时候西晋皇帝司马炎当政,他也像他爸爸司马昭对待刘禅那样,想当众羞辱一下孙皓。也举办了一个宴会招待孙皓和他的属下。也安排乐队演奏吴国的乐曲,让歌女们表演吴国的舞蹈。

孙皓

酒席宴上,司马炎好像不经意地对孙皓说:“听说你们吴国的‘尔汝歌’很有名,在这给我唱几句如何?”孙皓回答道:“这个‘尔汝歌’是很有名,不过歌词有些粗俗,希望大王您听后不要怪罪。”司马炎说:“没事,但说无妨。”孙皓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朗诵了一首诗: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祝汝万寿春。”

表面意思是,咱俩从前是邻居,你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是平起平坐的关系;现如今呢?我作为罪臣站在你的堂下,没别的,让我敬你一杯酒吧,祝你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好像是很恭维司马炎,其实这里另有隐情。

司马炎

过去彼此言谈,称呼对方为“汝”或者“尔”,是非常不尊重的表现。而在东吴流行的“尔汝歌”,本身就是民间小调性质的低俗俚语,如果对谁说唱“尔汝歌”,就是对谁的蔑视和不尊重。司马炎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出于想调侃一下孙皓的心态,让他唱这首歌,不成想却被孙皓侮辱了一番。本想发作,因为孙皓有言在先,也就只好作罢。

事后本想杀了孙皓,又怕辱没自己的名声,违心地把孙皓封为“归命侯”,孙皓又委屈地活了四年后去世。刘禅和孙皓,虽然都做了司马氏的“阶下囚”,司马氏父子作为胜利者,都想羞辱一下失败者,结果两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刘禅为了活命装傻充愣,孙皓却用另一种方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