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就有一種人們不理解的現象,李建成是王子,李世民只是秦王,然而,李世民的周圍卻都是名將,如長孫無忌、方玄齡、杜汝輝、魏志敬德、秦叔寶等,這是難以計數的,更有甚者,靈巖閣的二十四位功臣都是有名的。

然而,李建成身邊幾乎沒有將軍和官員,有點出名,就是魏徵,魏徵追隨李世民後成名,馮力、謝淑芳、薛婉琪等將軍都可以是二等人物,如果我們不仔細研究“宣武門政變”的歷史,就很難了解它們。

(李建成劇照)

這裏很奇怪,明明,李建成是王子,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他們去王子那裏,他們將來可以喫和喝辛辣的食物,李世民只是秦王,如果他加入李世民,將來就不能有大的進步,甚至連湯都喝不上,李建成皇帝后,他會怕李世民,因爲李世民支持自己的軍隊,尊重自己,一定會割斷他的藩屬,只要我們割斷藩屬,李世民手下的人就會跟着倒黴,如果半路轉向李建成,一方面會受到別人的批評和不忠,另一方面也不會受到李建成的重視,一言以蔽之,只要我們追隨李世民,李建成將來就會成爲皇帝,而他周圍的人也不會有好的結局。

在這種情況下,爲什麼這麼多將軍,也有一些有遠見,但他們不去找李建成,而是去找李世民?他們知道李世民會發動“宣武門政變”殺死李建成,自己當皇帝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宣武門政變”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說,李世民是偶然做的,如果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不是緊張緊張的關係,這種關係還沒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殺兄篡位”的事情恐怕就不會發生。

(李世民攝)

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我認爲這種現象至少有兩個原因。

首先,李世民是在山川中打仗的人。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李建成主要在長安處理法院事務,而李世民則主要南下北上,消滅隋朝末年分居的李密、劉黑凱、竇建德、王世充等諸侯。

因爲這樣的情況,事實上,加入李建成的人才並不多,因爲李建成和那裏沒有關係,站在他身邊,他就沒有機會取得成就,如果沒有機會建立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不可能成爲一個高級官員,除非你能成爲李建成的知己。

然而,成爲王儲知己的機會並不多,所以一般來說,他們只會去李世民那裏尋求成功。

除了那些主動加入李世民的人外,李世民在與上述諸侯作戰的過程中,還從戰場上俘獲了許多人才,比如魏赤功、秦叔寶、程咬金、徐世基等,他們被俘後,只能跟着李世民,不能跟着李建成。

此外,李世民在保留人才的同時,也非常關心一個人的忠誠,例如,他也被抓獲,他對待魚池景德與單雄信不同,在他看來,單雄信是一個不忠的人,而餘志景德是一個純潔忠誠的大臣,於是,他離開了玉池景德,把他放在重要位置,殺死了單雄信。

這樣一來,事實上,那些留在李世民身邊的人既能幹又忠誠,當然,他們不能半途而廢去李建成那裏。

(宣武門)

其次,李建成周圍的人沒有機會施展才華。

也許李建成周圍的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有所作爲,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展示舞臺,所以即使他們有能力,他們也沒有展示。

馮力、謝淑芳、薛萬車等將領畢竟參與了“宣武門政變”,攻擊了李世民,雖然李世民沒有讓他們難堪,但他肯定不能重用他們,給他們軍權。

既然不可能給他們軍事力量,他們自然就沒有機會取得成就,所以他們在歷史上什麼也沒有留下。

魏徵是李建成周圍歷史上唯一一個有着良好聲譽和巨大能力的人,魏徵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因爲他從自己的性格中獲益,因爲他敢於指出李世民的缺點和錯誤,李世民爲了留下“善於接受建議”的好名聲而容忍他,李建成的其他文臣不敢這麼大膽,也沒有機會脫穎而出。

總之,由於李世民周圍的大臣,他有一個很好的職位,得到鍛鍊,李建成周圍的大臣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這兩類人的結局自然不同。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