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水猿假說”,與人類生物關係最爲親近的動物是黑猩猩,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8%,在600萬年前至700萬年前,人類才與黑猩猩分道揚鑣。然而,儘管人類與黑猩猩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是,我們會發現人類與黑猩猩在很多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人類的身上沒有濃密的體毛;人類沒有發情期;人類是兩足直立行走的動物;人類的皮膚很薄,無法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之下;人類的小孩,剛生下來,幾乎沒有任何的行動能力,而且人類出現了生育困難的問題。當然,這些截然不同之處,也體現在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上,人類就好像是外星球來的,並不是地球上原有的動物。關於這一點,美國生態學家艾利斯·席瓦爾還提出了“地球監獄論”的假說,他認爲人類是被外星人流放到地球的,人類的故鄉並不在地球,人類是在一個與地球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外星球上進化的。

黑猩猩

第一:裸猿

其實,人類不需要在一個重力比較小、恆星的光芒比較弱的行星上進化,才能學會直立行走,纔會脫去身上的毛髮。人類被外星人流放的地球上的說法,不一定正確,因爲地球本身就存在一個環境,重力比較小,太陽光比較弱,這個環境就是水中。水裏面因爲有浮力,所以重力比較小,水因爲可以遮住一部分太陽光,所以,水裏面的陽光比較弱。人類如果在水中進化的話,就完全可以成爲兩足直立行走、皮膚很薄且沒有濃密毛髮的動物,這就是“水猿假說”。

大猩猩,有濃密的毛髮

1967年,英國動物學家、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寫了一本名爲《裸猿》的書籍,這本書在歐美國家迅速成爲暢銷書,莫利斯將人類視爲一種“裸猿”,地球上的猴類和猿類一共有193種,其中的192種都是全身長滿了毛髮,唯一例外的就是人類,人類是沒有毛髮的“裸猿”。人類爲什麼沒有毛髮呢?是因爲幼態延續的緣故。幼態延續是指生物將幼年時期的特徵延續到成年以後並形成了一個新的物種的現象。

狗的祖先是狼,狼是非常兇猛的動物,但是,狗卻非常的溫順、可愛,兇猛的狼如何演化爲狗呢?就是狼在幼年階段的一些特徵,被延續到了成年,狼在幼年階段愛好玩耍、比較可愛,狼的幼年階段的特徵符合人類的需要,於是,在人工選擇的壓力下,狼的幼年特徵被延續到了成年,形成了新的物種,即狗,而那些無法將幼年特徵延續到成年的狼,則被人工選擇所淘汰了。

圍攻野牛的狼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鳥類都會飛翔,但是,也有少數的鳥是不會飛的,鴕鳥、渡渡鳥、雞就是不會飛的鳥,一個會飛的鳥怎麼會“淪落”到不會飛翔呢?因爲鳥在幼年階段是不會飛翔的,所以,在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壓力下,鳥的幼年特徵保持到了成年,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種,成爲了不會飛翔的鳥兒。與渡渡鳥關係最爲親近的鳥類是綠蓑鳩,綠蓑鳩能夠在各個島嶼之間成羣地飛翔,這顯示渡渡鳥的祖先是會飛翔的,當渡渡鳥飛翔到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毛里求斯島時,發現這裏的果子和種子太多了,食物非常豐富,再加上沒有多少天敵,毛里求斯島就成爲了它們的天堂,在這樣的環境裏,不需要渡渡鳥飛翔,於是,渡渡鳥就將幼年階段的不會飛翔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久而久之,所有的渡渡鳥都不會飛翔了。雞的祖先是會飛翔的,人類馴化了雞以後,雞如果還是飛來飛去的鳥兒,那就不好管理了,人類需要不會飛翔的雞,再加上雞也樂於接受人類的餵食,久而久之,在人工選擇的壓力下,雞就將幼年階段不會飛翔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當然,人工飼養的雞,偶爾也會發生基因突變,變成了善於飛翔的雞,這些善於飛翔的雞,因不便管理,有野雞的特徵,往往會被人類提前宰殺掉,這樣一來,偶爾的基因突變就不會形成累積效應,從而使得雞重新飛向空中。

不會飛翔的渡渡鳥

人類沒有體毛,腦容量特別大(頭大),對自然界的事物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其實也是將幼年階段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黑猩猩和猴子的幼崽,也是沒有多少體毛的,頭也比較大,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存在強烈的好奇心。

第二:水猿

究竟是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促成了人類將幼年階段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呢?英國作家伊蓮·摩根在“裸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水猿假說”。

生物界普遍存在幼態延續的現象,但是,幼態延續無法解釋人類變成“裸猿”的原因。最初,人類學家提出了“熱帶大草原假說”,由於地球氣候的變化,非洲的原始森林減少了,大量的猿類被迫走向了大草原。我們都知道,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相比,顯然,熱帶草原的生物量要少很多,面對生存的壓力,人類必須尋求新的食物來源,那就是在草原上採集植物的根莖以及捕獲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也就是說,人類走向大草原之後,也開啓了採集和狩獵的生活。熱帶大草原的氣候非常炎熱,動物在大草原上奔跑,需要散熱,很多善於奔跑的動物,其實都是短跑選手,而不是長跑選手,更不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選手,因爲動物的身上都有濃密的毛髮,沒法散熱,人類則不同,人類的奔跑速度雖然不快,但是,人有耐力,能夠長時間奔跑,人類的全身都可以散熱,人是以持久力戰勝了速度。因此,在採集狩獵的社會,很多動物都是因爲經受不住長時間的追逐,而被人類的弓箭和長矛捕獲了,或者掉入了人類設計的陷阱中。人類狩獵是羣體出動,人類作爲一個狩獵動物,甚至都可以捕捉在獅子和老虎這樣的食肉動物。由於狩獵的需要,人類將幼年階段沒有毛髮的特徵延續到了成年,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成年階段依然沒有毛髮的人類獲得了生存優勢,這種基因突變獲得了累積效應,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毛髮。

非洲的原始部落在捕獵獅子

然而,“熱帶大草原假說”如果成立的話,失去毛髮的應該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爲女人是不參加狩獵活動的,女人是在大草原上從事採集活動的。事實上,就毛髮的量而言,一般來說,男人身上的毛髮多於女人身上的毛髮,這與狩獵使得人類脫去了毛髮的說法完全相違背。

英國作家伊蓮·摩根認爲“水猿假說”可以解釋一切,我們觀察地球上的動物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凡是生活在水裏的動物,都是沒有多少毛髮的,比如:鯨魚、海豚、海豹等等,水陸兩棲以及喜歡溼地環境的動物,也沒有多少毛髮,比如:犀牛、河馬、大象、水牛等等。

東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大的斷裂帶,在500萬年前,這裏湖泊遍地,到處都是沼澤地,並且溪流交錯,人類的祖先就生活在這裏,爲了適應多湖泊、多溪流的環境,人類必須要涉水前進,人類在涉水的過程中,必須要直立行走,這樣才能夠使得自己的身高變高,不至於被水淹沒。人類是在涉水的過程中學會了直立行走,我們在自然界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黑猩猩和大猩猩在涉水的過程中,也試圖直立行走。

人類的鼻腔和喉腔是相通的,只有水棲哺乳動物纔有這樣的特徵,陸地上的哺乳動物,鼻腔和喉腔都是不相通的,哺乳動物一般不能用嘴呼吸。鼻腔和喉腔相通,是爲了用口腔呼吸,哺乳動物沒有腮,到了水中,如果口腔也能輔助呼吸,就意味着能夠很好地換氣,有利於游泳。

人類的鼻孔是朝下的,而黑猩猩和大猩猩的鼻孔是朝上的,鼻孔向下的動物,潛入水中,水流不容易灌入鼻腔,而鼻孔朝上的動物,一旦進入水中,水流很容易進入鼻腔。

人類是喜歡洗澡的動物,在我們居住的環境中,臥室、廚房、浴室是必不可少的地方,臥室是睡覺的,浴室是洗澡的,廚房是做飯的,這意味着對於人類而言,洗澡與睡覺、喫飯同等重要,如果讓黑猩猩、小狗來營造它們的家居環境,那麼,浴室是完全可以省略的,洗不洗澡都無所謂,因爲有毛髮的哺乳動物,比較討厭水。

此外,人類還有皮下脂肪,地球上的動物只有像海豹、鯨魚、海豚這樣的海洋動物纔有大量的皮下脂肪,皮下脂肪的作用,就是保暖,因爲水中的溫度比空氣中的溫度要低,皮下脂肪還會形成一定的浮力,有利於生物體在水中漂浮。

海豹身上的毛髮也退化了

成爲水陸兩棲的動物,對於人類來說有什麼好處呢?當面對陸地上的猛獸時,人類可以潛入水中,當遇到水裏的猛獸時,人類又可以上岸。水陸兩棲,有利於躲避天敵,除非運氣特別差,爲了躲避獅子,潛入水中,在水裏又遇上鱷魚。

第三:人類爲什麼沒有發情期?

人類是直立行走的動物,直立行走就意味着臀部變窄,進而出現生育困難的問題,對於一個物種而言,連生孩子都出現了困難,就意味着這個物種很有可能會滅絕。可是,爲什麼面對生育困難的問題,人類還是選擇了直立行走呢?運用“水猿假說”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人類如果是在水中分娩,分娩的困難程度就會大大降低。現在有很多的案例,證明水中分娩存在諸多的優點,因此,在歐美國家,曾一度提倡水中分娩。水中分娩的諸多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水猿假說”的正確性。人類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很有可能就是在水中分娩的,直立行走,實際上並不影響生育。

哺乳動物一般都有發情期,這是因爲自然界的動物都處於飢餓狀態,就算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獅子、老虎也經常處於飢餓狀態,每天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尋找食物。草食性動物,是喫綠色植物的,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到處都是,但是,草食性動物的食量非常大,它們要喫進去大量的植物,才能將其轉化爲自身所需的能量和物質,而且草食性動物每天都要躲避天敵。對於動物而言,交配是一件非常耗費能量的事情,它們要選擇最佳的時間交配,最大限度地提高受孕率。因此,自然界的雌性動物一旦進入到了發情期,身上就會釋放出一些信號,讓雄性很快就能捕捉到這些信號,實現交配,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受孕率。有發情期的動物,雄性和雌性之間,一般只在發情期對異性感興趣,在平時,則毫無興趣。有些獨居的動物,甚至只在發情期與異性保持來往。

人類是隱性排卵,人類的女性進入到排卵期,男性根本無法從女性的外觀上看到變化,對於人類而言,如何才能提高受孕率呢?那就是異性之間經常保持吸引力。

孕婦

人類爲什麼是隱性排卵呢?用“水猿假說”也可以解釋,水中的環境,是不利於氣味傳播的,人類的嗅覺已經退化了,女性進入排卵期,釋放出外在的信號,男性根本感受不到,久而久之,這種毫無意義的信號就被自然選擇所淘汰了。相比於其他的動物,人類身上的氣味非常少,人類身上的香味,其實都是洗髮水、香皂或者化妝品上的香味的殘留,而不是自然產生的。因爲人類的嗅覺已經退化了,必須走近了,才能夠聞到彼此身上的味道,身體上自然產生一些氣味,吸引對方,是毫無意義的,而人類的嗅覺之所以會退化,就是因爲曾經在水中生活了一段時間。

人類發情期的消失,只是說人類的排卵是隱性排卵,並不是說人類對性毫無興趣,有性生殖的動物,雌性和雄性都對性失去了興趣,物種如何繁衍呢?

精子到達卵子

人類發情期的消失,對人類社會的形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想想看,如果地球上的人類都有發情期,世界會怎麼樣?人類文明可能不復存在。

在動物界,雄性和雄性之間往往是不能進行有效合作的,它們互相之間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爲雄性動物都有發情期。比如:獅子是典型的羣居動物,獅羣裏面承擔狩獵工作的都是雌獅,雄獅雖然體型很大,脖子的周圍有鬃毛,顯得威風凜凜,但是,它們一般都不捕捉野獸,雄獅只是負責保護獅羣的領地,防止其他的獅羣闖入,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才參與狩獵工作。爲什麼雄獅常常不勞而獲呢?因爲一個獅羣裏面往往只有1到2個成年的雄獅,雄獅的數量非常有限,它們無法形成狩獵羣體,有些獅羣雖然有2個以上的雄獅,但是獅王只有一個,地位最高的雄獅享有優先交配權,因爲雄獅的內部有等級,所以這些雄獅之間根本無法進行有效地合作。

雄獅

哺乳動物有發情期,選擇在最佳的時機交配,其實也是爲了節省資源,提高受孕率,在自然界,哺乳動物尋找食物佔用了一天的絕大多數時間,在低受孕率的情況下,實現交配,是非常浪費能量的。自然界的動物,到了交配的季節,爲什麼是雄性之間會互相爭鬥呢?因爲雌性的子宮只有一個,而雄性的精子卻有成千上萬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雌性的肚子是稀缺資源,而雄性的精子並不是稀缺資源,於是,在雄性內部,就形成了競爭交配權的問題。

人類都是男人狩獵

人類的發情期消失以後,就意味着人類不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去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成年的男性與男性之間,在某一段時間以內,也不會互相爭奪女性。這樣一來,人類就能夠進行有效地合作,人類在原始社會,從事狩獵工作的就是男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