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lr

正當618購物節來臨之際,一則消息讓網友們的注意力轉向中印邊境西段加勒萬河谷地區。

6月16日,解放軍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中印邊防人員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衝突對外發表聲明:

中國軍方嚴正聲明

2020年6月16日

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加勒萬河谷地區主權歷來屬我。印邊防部隊出爾反爾,嚴重違反兩國有關邊境問題協定協議,嚴重違反中印軍長級會談共識,嚴重損害兩軍關係和兩國人民感情。我們要求印方嚴格約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侵權挑釁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會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各路信息綜述

印度主要媒體紛紛根據印度陸軍的聲明,報道了3名印軍(包括1名上校和2名士兵)陣亡的消息。印度陸軍還確認:雙方並未交火,但使用了包括了石頭和棍棒等“武器”。目前看來,這一消息比較確實,印度媒體還報道了3名陣亡官兵的一些具體細節(包括姓名和家鄉所在地等),如陣亡的巴布上校是巴哈爾步兵團第16營營長。據稱,衝突發生之際,正值解放軍準備按照協議從印軍第14號巡邏點撤退。該上校遭到石頭襲擊,印度士兵進行報復,引發數小時徒手格鬥,午夜後雙方脫離接觸。

印軍陣亡人員
印軍陣亡人員生前照片

緊接着,英國《每日電訊》報道:據來自印度陸軍的消息稱:共有13名印軍士兵死亡,另有32名士兵被俘後已交還印方,尚有4名士兵失蹤。不過,此消息尚未得到證實。

到晚間十點,印度陸軍發表簡短聲明:

印度軍方最新聲明

“17名在對峙地點執勤中受重傷士兵由於在暴露在高海嚴寒地帶”沒能挺過去,導致陣亡人數增加至20。

目前,印方的最新動態如下:

(1)印軍第14軍下屬步兵第3師師長阿比吉特·巴帕特(Abhijit Bapat)已經在衝突現場與我方相應級別軍官舉行會晤,以緩和局勢。

(2)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爾(Bipin Rawar)和三軍參謀長會同外交部長S Jaisahankar針對當前局勢進行了討論。

(3)印度方面稱,衝突源於“中方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阿努拉格·什裏瓦斯塔塔瓦(Anurag Shrivastava)表示:“印度非常清楚,其所有活動始終在實際控制線的印度範圍內。我們希望中方也是如此。”

二、網上盛傳照片的詳細分析

網上流傳着未知來源的傷亡者照片,目前尚無法證實是否與此次事件有關。在此分析如下:

1. 時間——事發時中方正在撤離,由此可以判斷,當時還未天黑。注意,事發地日落時間約爲晚上十點,即印度時間七點)。從照片上的光影看,太陽的角度較偏,似是黎明或者黃昏。這應該比較符合本次事件的背景。

2. 地點——加勒萬河是從中國流向印度的國際河流,在我國境內長83千米,夏季水流湍急。事發地點在中印邊境,由於我方在上游建了水壩正在蓄水,因此目前加勒萬河處於斷流狀態。照片中乾涸的河牀和鵝卵石與事發地點的地理狀態較爲符合。

3. 細節——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低矮的植物,貌似“紅柳”(但不確定),希望對高寒地帶植物有研究的專家幫助判讀。

4. 照片——目前,用搜索引擎在互聯網上找不到類似圖片,說明照片比較新,尚未在互聯網廣泛傳播。

5. 疑點—— 身亡的3名印軍雖然套了彈匣裝具,但沒有着迷彩服或者軍服。這一點,對於執勤的正規軍人而言,比較匪夷所思。

三、事發具體地點到底在哪兒?

事發地點在中印邊境西段,屬於新疆軍區南疆軍區和田軍分區河尾灘邊防連的巡邏範圍。印度方面對應的是北部軍區,其陸軍第14軍軍部位於拉達克首府列城,下屬的第3步兵師師部在卡魯(Karu),解放軍曾經的手下敗將印軍第114步兵旅旅部位於塘子(Tangtse)。

喀喇崑崙山口至列城,是古老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但在1962年只有騾馬道相連,因此在中印戰爭中印軍很難向前方進行補給。目前,已經有公路通往這一方向,但從西方媒體拍攝的羌山口的路況看,只能過輕型卡車。

戰區地圖
加勒萬河谷地形

這就是六週以來多次發生對峙和衝突的河谷地形,河流沿紅色箭頭方向流向印度。

四、爲什麼說是45年來最嚴重的衝突?

據公開信息,過去45年,中印雙方雖屢有衝突,但從未死人。上一次衝突造成死亡,還是1975年的事兒,本公衆號讀者估計大部分尚未出生。

1975年中印邊境衝突導致死亡事件的細節如下——

根據我方資料,1975年10月20日13時30分,印軍阿薩姆步槍隊的10人巡邏隊前往邊界東段土倫山口,越過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侵入中國西藏境內。我曲拿民政檢查站人員多次警告印軍已經越線,要求其馬上退出。印軍置之不理,反而不斷挑釁,甚至向中方民政檢查站人員開槍射擊,嚴重威脅我人員的生命安全。我民政檢查站人員被迫進行自衛反擊,當場擊斃越線印軍4人于山口我方一側,其餘6名印軍倉皇逃竄。

印方的說法則是:印軍一支6人巡邏隊,遭到越過土倫山口以南500米、隱蔽在一堵石牆後的中國軍隊一個排伏擊,被打死4人,逃回2人。

五、加勒萬河谷地區58年前的著名戰鬥

加勒萬河谷非常引人關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那裏曾是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戰場。

當年,印軍在加勒萬河谷地區進行了猖狂進逼和嚴重挑釁,局勢嚴重到周總理要求邊防部隊每兩小時向他彙報一次情況,並不斷向邊防部隊下達指示,直接指揮。

我軍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按照毛主席“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存”二十字方針,進行了頑強的反蠶食鬥爭,守住了陣地。

自衛反擊戰開始後的10月20日,我新疆軍區步兵第10團3營,加強炮兵、工兵和噴火分隊,對盤踞在加勒萬河谷的印軍陣地(位於此次衝突的上游我境內,直線距離約49千米) 發起進攻。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戰場遺蹟在衛星地圖上,依然清晰可辨。

步兵第十團加勒萬河谷進攻戰鬥

我軍兵分多路,經過迫擊炮分隊十分鐘的火力準備發起衝擊,在輕重機槍的掩護下,以75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噴火器、爆破筒、手榴彈,逐一炸燬敵人的地堡,預備隊則將逃亡直升機場的殘敵一網打盡。

整個戰鬥僅耗時39分鐘,全殲守敵114旅杰特聯隊5營1連60人(斃28,俘32人,無一漏網)。我軍犧牲1人,受傷10人(其中5人系協同出錯誤傷),全營榮立集體三等功。印方戰史承認:“這個哨所的陷落,推翻了作爲‘前進政策’根基的假設。”

如今,印軍在慘敗過的地方再次失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幫忙算一下其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六、事態將如何發展?

最近兩個月,印度與鄰國(不僅與中國)頻頻發生摩擦:如6月12日,印度人企圖向印-尼越境,被尼泊爾武警開槍射擊,造成死傷。又如6月1日,印度驅逐兩名巴基斯坦外交官。

5月,中印邊境西段發生多次衝突,經雙方溝通協調,在軍長級會議上達成了共識。就在雙方軍隊逐步脫離接觸之際,發生幾十年一遇的衝突導致死亡嚴重事件,相信是兩國人民不願意看到的。

從印方政界軍界的表態看,印方並不想將此事升級或擴大化。印度在1962年曾發生戰略誤判,導致慘敗,自取其辱。希望這次印度政府和軍方能夠妥善處理,“嚴格約束一線部隊”,“通過對話會談解決分歧”。

最後,筆者想引用印度國防部的官方戰史《1962年與中國的衝突史》前言的第一句話作爲此文的結尾:“印度與中國這兩個文明古國,千百年來一直是友好鄰邦。”

參考資料:

1.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中印邊防人員在加勒萬河谷地區衝突對外發表聲明,2020年6月16日

2.Thirteen Indian soldiers believed killed in hand-to-hand fighting on Chinese border

3.Updates: 20 Indian Soldiers Killed, 43 Chinese Casualties In Ladakh Face-Off

4.《中國一寸都不會讓——歷次中印邊境衝突》

5.《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

6.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 (筆者注:本書爲印度國防部關於1962年中印衝突的官方史書)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四川宜賓人,軍事學博士,曾在《書屋》等媒體發表文章70餘篇,接受過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受邀到華爲等演講十餘次,出版專著《這纔是美軍》(中將王洪光、軍事專家戴旭作序),出版一年5次加印,在京東新書熱賣榜常居TOP3,登上三聯書店暢銷書排行榜,進入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和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最新出版《兵道》一書(喬良和餘戈兩位老師作序推薦,王洪光中將和楊國強大校,姜鳴、江曉原、楊浪等名家封面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