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0年5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數據顯示:5月份CPI同比漲幅繼續回落,PPI環比降幅收窄。

具體來看,5月份,CPI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相比於1至2月同比上漲5.3%而言,中國物價可謂大幅回落。而原因當然是食品價格價格、石油價格等一系列必須消費品價格回落所致,尤其是豬肉和蔬菜價格大幅回落,對CPI漲幅影響最大。

鑑於今年年初以來,我們絕未看到貨幣緊縮,反而是擴張過程,所以整個貨幣和物價的變動過程再次證明:物價變化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物價漲跌未必取決於貨幣多少,而更關鍵因素在於供求關係的變化。

我們必須準確理解貨幣學對通貨膨脹的定義。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指的是:因爲貨幣發行超出實際貨幣需求,而引發物價上漲。短短一句話,其中至少包含着三大隱性內涵:

第一,由於貨幣發行超出實際貨幣需求而引發物價上,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才叫通貨膨脹,它是特定機理下特定現象,而絕非所有的物價上漲都叫通貨膨脹;

第二,貨幣發行是否超出實際貨幣需求,如何判斷?我們說,經濟領域絕非單一消費品存在貨幣需求,而現實經濟社會中,金融市場對貨幣需求可以是無限的,如果央行緊盯CPI調控貨幣數量,那是否意味着央行只供給商品市場實際貨幣需求,而不考慮金融市場的貨幣需求?

第三,如果實際貨幣需求特指總體商品價格所表達的貨幣需求,那必須具備一個關鍵性前提——生產有限、商品有限,但現實世界不是消費品生產過剩,供給過剩嗎?沒有生產和供給有限的前提,如何判斷商品交易的實際貨幣需求?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使用“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等式,這個等式是錯誤的。

再說另一個問題。中國央行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11.1%,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同比增長12.5%。看到這樣的數據,市場一般都會認爲“相對於很低的GDP增速,這樣的貨幣供給顯得非常寬鬆”,而貨幣當局一般也會以此作爲“貨幣政策正在扶持和拉動經濟增長的證據”。但是,在中央一再強調“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還應當使用這樣的指標來考量“金融的有效性”?

我們認爲,M2和社融增長率只能證明“數量增長”,而絕不是“質量增長”的證明。我們認爲,中國急需金融長期化、資本化過程,這個過程纔是“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如果M2和社融增長都是因爲短期、更短期的信貸增長所致,而長期金融、資本金融成本居高不下,這樣的M2和社融數量增長對於中國經濟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爲它背後是金融短期化、貨幣化、套利化,是貨幣政策的明松暗緊,是債務槓桿率的大幅提升,是企業資金鍊時時刻刻面對斷裂的風險。

爲此,我們敬請中國學界和貨幣當局,一定要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金融流動性——貨幣流動性和資本流動性;同時,貨幣政策更該區分貨幣寬鬆和資本寬鬆之間所存在的本質差異。我們認爲,高質量的金融是金融市場可以形成充足的資本流動性,而絕非“水患無窮”的貨幣流動性。

所以,金融長期化、資本化是當前貨幣政策必須認真推動的過程。那麼,什麼纔是“高質量金融的試金石”?股票和長債市場所構成的資本市場,其行情的積極變化,纔是關鍵試金石。我們說,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最終形成多少又長、又便宜——實體經濟發展所必須的長期資本,而絕不是派生出多少又短、又貴的貨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