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興三百年,決定雙方命運的決定性一戰就是薩爾滸之戰。明朝薩爾滸戰敗直接導致面對後金從戰略進攻到了戰略防守,最終無力消滅後金的明朝在不斷的內耗和外耗中走向了滅亡。早在成化年間,明軍發動了一次征討女真人的行動,這一次明朝大獲全勝,使得之後百年間沒有來自東北的巨大威脅。此次出兵與薩爾滸之戰及其相似,爲何薩爾滸之戰會遭受如此慘敗呢?

薩爾滸之戰進攻路線

一、軍事

1、主帥無能,戰略錯誤

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徹底與明朝翻臉,隨後對明朝發起進攻,先後攻下了撫順和清河。這個時候明朝才發現努爾哈赤已經壯大,到了必須要除掉的時候了。於是在萬曆與朝臣的商議之後,選擇了楊鎬爲遼東經略前去滅亡努爾哈赤。

明朝選擇楊鎬也是迫不得已,在明朝的高級官員中,他是爲數不多熟諳遼事的了。在此之前楊鎬共有三勝一敗,三次勝利並不怎麼突出,但敗的那次是在朝鮮的蔚山之戰,由於撤退的指揮失度,導致明軍的損失高達兩萬多人。相比於他的軍事,楊鎬在官場上混的如魚得水。蔚山之敗是當時的首輔趙志皋出手相救,這次出任遼東經略也是現任首輔方從哲舉薦。

楊鎬在進攻後金之前就已經做好了作戰方案:

西路,主將爲山海關總兵杜松,領兵近三萬出撫順關,沿渾河左岸進入蘇子河谷,是明軍中的主力。

南路,主將爲遼東總兵李如柏,領兵兩萬五千人從清河出發往鴉鶻關進發。

東路,主將爲遼陽總兵劉綎,領兵一萬明軍及一萬三千朝鮮援軍,從建州東部出發。

北路,主將爲開鐵總兵馬林,領兵兩萬明軍外加兩千葉赫部,從太遠出發,經建州北部進發。

四路明軍分進合擊直指後金都城赫圖阿拉。

分進合擊,四路會攻的戰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早在成化三年和成化十五年曾兩次利用此戰術擊敗建州女真,殺死了努爾哈赤的五世祖懂山。但今時不同往日,此時的女真已經強大起來了,而且分進合擊需要完美的配合,不然就反受其累。歷史學家黃仁宇也說過:“楊鎬把兵力分散到20公里的弧線上,也沒有指出的重點,使得軍隊一旦進發,楊鎬就無法掌握各路軍隊。”分進合擊卻不能互相配合,在戰場上四路大軍就變成了四路孤軍。

不僅如此,楊鎬竟然開戰之前楊鎬直言天朝47萬大軍將要對其興師問罪,並告知了己方真實的出兵時間和部署。針對明軍的部署,努爾哈赤制定了“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結果導致本來佔優勢的明軍在每一路上形成了劣勢,最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

2、四路主將問題

爲了這次戰爭可以說明朝是拿出了所有準備畢其功於一役,四路主將也是身經百戰之人,但由於各自的原因在戰場上卻沒能進行任何配合。

首先出發的是杜松,按照先前部署他到達了預定點渾河。此時已經是夜晚,大家都說就地宿營,但卻杜松執意要趁夜渡過渾河。由於河水阻擋,杜松只能留下帶了大量火器和重裝備的車營,此後更是爲了渡河進攻界藩城而輕裝上陣。此時的杜松再次分兵,一部分兵馬在薩爾滸山下紮營,自己率領另一部分前往吉林崖,攻打界藩城。

杜松在進攻界藩城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帶領六旗兵馬攻打留守薩爾滸山下的明軍。由於多次分兵,努爾哈赤的兵力已經遠遠多於薩爾滸山下的明軍,在激烈交戰之後此處的明軍全軍覆沒。正在攻打界藩城的明軍得知援軍全軍覆沒的消息而軍心動搖,杜松只能率軍突圍,結果被一隻冷箭射中面部而戰死。次日留守的車營也被努爾哈赤攻破,自此西路軍戰敗。

從戰後來看很多人都說杜松是因爲貪功冒進導致被努爾哈赤全殲。但也有說法認爲杜松此舉是爲了配合分進合擊的戰略,如果想要配合好杜松就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到達預定地方。由於情報的問題,努爾哈赤不用顧忌其他三路軍,可以集齊所有兵力喫掉杜松這一路。

按照部署北路的馬林部應該先於杜松到達薩爾滸,然而在杜松全軍覆沒之後纔到達了距離薩爾滸三四十里的尚間崖。聽說西路軍戰敗之後,北路士氣低落,馬林於是停止前進就地紮營,此外在尚間崖西面還有兩營兵馬,三處互成犄角等着努爾哈赤的到來。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兵分三部的馬林被努爾哈赤逐步擊破。北路軍大部被殲,僅總兵馬林帶領數人逃走,其餘副將皆被殺。

東路軍的主帥劉綎是員猛將,時年已經60歲,但是脾氣依然火爆。由於行軍路上山道險阻、荊棘叢生,導致劉綎進軍緩慢,直到三月二日纔到達渾河。此時劉綎得知赫圖阿拉空虛,準備率軍直搗黃龍。但劉綎不知道杜松的西路和馬林的北路軍已經潰敗,努爾哈赤知道劉綎善戰,於是派出了大部分兵力前去對付他,並設下了埋伏。劉綎在前後夾擊中力戰而死,東路軍就此覆滅。

剩下的只有南路的李如柏了,從最開始李如柏就不太願意出兵,在行軍途中遲滯不前。其副總兵曾經多次進言讓大軍直搗老巢,後金軍必然回守,如果不守的話空城赫圖阿拉必將被攻克,但是李如柏沒有采納。在楊鎬得知杜松和馬林戰敗之後急命劉綎與李如柏回撤,但劉綎此時已經與敵交戰身死,而李如柏聽見命令之後立馬就回軍了。

縱觀整個戰局,四路大軍各自爲政沒有一點配合。楊鎬坐鎮瀋陽卻沒起到任何作用,整個戰局消息閉塞。其實在整個戰局中明軍還是有可能取得一定戰果的,努爾哈赤是傾巢而出,赫圖阿拉不會有多少人在防守,只要有一路能順利攻下赫圖阿拉,那麼整個戰局就不會太悲觀。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明朝四路進發,三路全軍覆沒,使得整個遼東戰局完全陷入被動。

3、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按在原定2月21日出發的大軍由於大雪而延誤到了25日。明軍中很多都是南方人,千里而來又遇見大雪自然會水土不服。

地利:在出兵之前,劉綎就以明軍還不瞭解地形要求暫緩出兵,而努爾哈赤世代都是生活在遼東自然熟悉地形。努爾哈赤能夠了解明軍的動向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爲熟悉地形和探子的作用。

人和:由於衛所制的崩潰,明朝九變兵力空虛、武備廢弛,於是明朝只能從南方和各地調兵前往遼東作戰。但是這兵並不願意去遼東,可謂“皆伏地哀嚎,不願出關”,光集結部隊就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

4、女真已經統一併且建國,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明朝從設立奴兒干都司開始就對女真人實行“分而治之”的方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這個方法都很有效果,但到了萬曆時期由於朝廷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導致失去了對女真人的管控。

努爾哈赤在其父親和祖父被明軍誤殺之後就開始準備反明之事,起先由於實力不夠一直都是表面臣服於明朝。因此明朝對於努爾哈赤並沒有太多的干涉,還是奉行着分而治之的方法。明朝想要扶持在古勒寨之戰中立過功的尼堪外蘭爲建州女真首領,而努爾哈赤認爲是尼堪外蘭唆使明軍殺死其父親和祖父的,於是先趕走了尼堪外蘭並獲得了圖倫城,之後努爾哈赤逐漸吞併了董鄂部、渾河部佔領了大片領土。

最後在萬曆十四年七月,努爾哈赤殺死尼堪外蘭,其餘各部紛紛歸附。到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但此時的明朝並沒有阻止這一切的發生,還升任努爾哈赤爲都督僉事。之後努爾哈赤指向了“海西女真”四部(哈達、葉赫、輝發、烏拉),到達薩爾滸之戰時,僅有葉赫部沒有被吞併。明朝之所有放任不管是因爲在1592年到1598年的時候,與日本在朝鮮半島展開了七年的廝殺,這使得明朝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財力在投入到遼東之事上。

地盤和人手足夠之後,努爾哈赤於1601年創建了牛錄製。每三百人由一個牛錄真管理,最初只有四個牛錄,即黃、白、紅、藍四旗。之後到1615年又增設了四鑲旗,黃、白、藍鑲紅邊,紅色鑲白邊。至此八旗制度產生,後金有了規範的軍政系統。

二、政治

都說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薩爾滸之戰的失敗與明朝朝廷的腐敗有很大程度上的關係。在萬曆皇帝執政的中後期他開始很少上朝,雖然大的事件還是處理,但是更多的事情確實置之不理。京城重要官員和各地官衙官員空缺沒人處理事務,而萬曆居深宮二十年未曾接見過大臣。

臺省空虛,諸務廢墮,上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沈之憂。《明史》

起始於萬曆朝的黨爭也給本就脆弱的朝廷增加了更重的負擔,官員之間只會結黨營私互相攻擊。導致明朝很多問題都得不到解決。

三、財政

在萬曆初期,由於張居正的改革使得明朝國庫充盈。而“萬曆三大徵”就幾乎耗空了明朝的國庫,據記載寧夏之役花費二百餘萬兩,萬曆朝鮮戰爭花費七百餘萬兩,播州之役花費二、三百萬兩,總計十餘年時間共花費了1200餘萬兩。

衛所制的崩潰導致明朝不得不進行募兵制,但募兵需要高額的餉銀。而明朝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爲了籌集糧餉明朝不得不多方籌措。爲了籌措“遼餉”戶部於是向全國各地加派田賦,一直到萬曆四十六年餉銀才籌夠。

加派“遼餉”並不是萬曆初創,早在嘉靖年間就開始,但當時只是加派東南等富庶地區,但這次卻加派的是全國。之後崇禎皇帝也多次加派田賦,導致各地民變四起,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明朝一直催促楊鎬早日出兵也是因爲糧餉問題,遲一日就需要多一日的糧餉,明朝已經沒有多餘的錢糧去和努爾哈赤打持久戰了。

多種因素導致了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此戰明朝也輸掉了國運,在二十五年後明朝就宣告滅亡。明朝的滅亡從薩爾滸之戰開始,但薩爾滸之戰只是一個誘因,明朝的滅亡與其朝廷的腐朽,軍隊的腐敗及各種因素有關。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