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虽然不背诵苏轼的诗词很多年了,但是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能朗诵得慷慨激昂,依然能背诵得朗朗上口。

而说到苏轼,又不只有诗词。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今天,洞察君想聊一聊作为“吃货”角色的苏轼。

东坡酒

说到酒这玩意,在古代,哪个文人墨客不得沾点?我甚至怀疑,酒一产生,就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毕竟酒能助兴,是作诗赋词的最佳搭档。

在苏轼之前,我们有耳熟能详的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有号称诗仙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苏轼也是一个嗜酒的文豪,那么东坡酒如何产生的呢?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的仕途迎来了巅峰,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场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惨了,这个谢表一交,被看不惯他的新党抓个正着,说他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还翻看了苏轼之前写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火上浇油,苏轼的仕途也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墙倒众人推,才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官场失意,愁呀。何以解忧愁?唯有杜康,本来就爱喝酒的苏轼,这下

对于酒的热爱就更加痴迷了,也正是这一贬,促使了“东坡酒”的产生。

在黄州期间,苏轼发现外面的酒铺卖的酒老贵了,小官的俸禄也少,消费不起啊,而且又不好喝,加上在偏远地方为官,官务轻松,时间多得是,于是便开启了自己酿酒之路,“东坡酒”就此产生。

《饮酒说》里有详细阐述: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为酿既少,官酤又恶又贵,遂不免闭户自酝。曲既不佳, 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尔,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酿造了 “蜜酒”;惠州期间,他酿制了“桂酒”“松酒”“真一酒”等,在儋州期间,他又酿制了“天门冬酒”。

苏东坡不仅酿酒,在他的诸如《东坡酒经》《蜜酒歌》《桂酒颂》等作品中对自己制作酒的原料、配 方、投料、酿造过程、酿造时间、原料出酒率都有详细的描述。

东坡肉

苏轼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美食,他也堪称是文豪界的“食神”。

关于“东坡肉”的来历,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出任任徐州知州期间,有一年八月份,黄河决口发大水,苏轼亲自率全城吏民抗洪,历时近两个月才战胜了洪水。为了防止这个样洪灾再发生,苏轼在第二年大力修筑黄河大堤。同时,又从南起云龙山向西北至黄河堤相连处,修造了一条防洪堤(现此人称苏堤)。

百姓看到苏东坡疲劳奔命,为民造福,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牧府慰劳。但苏轼为官清廉,推辞不掉,无奈收下后,亲自烹调,大展厨艺,回赠州民。并且诗兴大发,出口成诗:“父老何自来,花椒袅长江。水来非君过,去亦非吾功。”

这个肉叫回赠肉,就是东坡肉的前身。

苏轼在徐州的政绩很不错,被调任湖州知州,前面也讲了,刚去湖州上任不到三个月,苏轼就因为文章翻车了,被贬谪去黄州。

当然回赠肉的配方也跟着到了黄州。在黄州期间,苏轼的官职为团练副使,众所周知,但宋代奉行的是 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团练副使属于宋代散官官阶之一,仅仅只是一种级别的象征,无实际权力。

官场失意,时间又多,得在其他领域寻找满足感、成就感。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就像洞察君高中的时候,成绩不好,只能在篮球上寻找成就感。而苏轼拿手的,自然就是厨艺了。回赠肉在黄周期间“进化了”,苏轼将它一次次改良。

在黄州期间,苏轼给自己起了个名号“东坡居士”,且并在黄州写下了结合其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著名的打油诗《猪肉颂》。

元祐四年(1089) 1 月 3 日,苏东坡任杭州太守。到了杭州,又遇当地发大水,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至此“东坡肉”正式得名,并且流传到了现代,成了杭帮名菜。

东坡洒脱的人生观

人们常说,从一个人的文字里就能看出他的心情与胸怀。

同理,我们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也能看出他的心情和胸怀。

在黄州期间,苏轼作了一首酒相关的诗《蜜酒歌》: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从“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这一句可以看出苏轼被贬后,俸禄非常寒酸,生活窘迫。

然而,这样又如何呢?我能依靠自己的双手耕作、酿酒,解决自己的生计和嗜酒之痒,表达了不屑于朝廷的俸禄,不埋怨官场失意,生活窘迫的洒脱态度。

此外,在这首诗中的“蜜蜂大胜监河侯”,苏轼还引用了《庄子·外物》中 “涸辙之鲋”的典故,表达了对于庄子的崇拜,也体现了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对生活的一种洒脱态度。

“涸辙之鲋”:“监河侯”在古代是一个官职, 具体来说就是监管河的官职。庄子去向监河侯“贷粟”,结果监河侯说: “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于是才有了庄子洋洋洒洒的涸辙之鲋的故事。

前面也说了,苏轼还作了一首与猪肉相关的诗《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句“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把黄州比喻成曹操口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深谙佛学之道的苏轼却乐在其中,人弃我取,并且还享受得津津有味,看透且享受,这便是苏轼的豁达和洒脱。

在《猪肉颂》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属于苏轼的“猪肉人生观” ,在经历了一次次谪贬之后,苏轼完成了自我超越,练就了豁达洒脱的胸襟和人生观。

总结: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颠沛流离,经历一次次的谪贬。然而,就是在一次次谪贬的过程中,苏轼变得更加乐观,更加豁达地看待世界。

从东坡酒、东坡肉看不完苏轼的人生,却能看透他豁达洒脱的人生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