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雖然不背誦蘇軾的詩詞很多年了,但是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能朗誦得慷慨激昂,依然能背誦得朗朗上口。

而說到蘇軾,又不只有詩詞。蘇軾生性放達,爲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今天,洞察君想聊一聊作爲“喫貨”角色的蘇軾。

東坡酒

說到酒這玩意,在古代,哪個文人墨客不得沾點?我甚至懷疑,酒一產生,就與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畢竟酒能助興,是作詩賦詞的最佳搭檔。

在蘇軾之前,我們有耳熟能詳的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有號稱詩仙的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蘇軾也是一個嗜酒的文豪,那麼東坡酒如何產生的呢?

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的仕途迎來了巔峯,被調爲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場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慘了,這個謝表一交,被看不慣他的新黨抓個正着,說他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還翻看了蘇軾之前寫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爲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火上澆油,蘇軾的仕途也因此開始走下坡路。

牆倒衆人推,才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因爲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後,官場失意,愁呀。何以解憂愁?唯有杜康,本來就愛喝酒的蘇軾,這下

對於酒的熱愛就更加癡迷了,也正是這一貶,促使了“東坡酒”的產生。

在黃州期間,蘇軾發現外面的酒鋪賣的酒老貴了,小官的俸祿也少,消費不起啊,而且又不好喝,加上在偏遠地方爲官,官務輕鬆,時間多得是,於是便開啓了自己釀酒之路,“東坡酒”就此產生。

《飲酒說》裏有詳細闡述: “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盞爲樂,殆不可一日無此君。爲釀既少,官酤又惡又貴,遂不免閉戶自醞。曲既不佳, 手訣亦疏謬,不甜而敗,則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嘆,知窮人之所爲無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計?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爲?但客不喜爾,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

在黃州期間,蘇東坡釀造了 “蜜酒”;惠州期間,他釀製了“桂酒”“松酒”“真一酒”等,在儋州期間,他又釀製了“天門冬酒”。

蘇東坡不僅釀酒,在他的諸如《東坡酒經》《蜜酒歌》《桂酒頌》等作品中對自己製作酒的原料、配 方、投料、釀造過程、釀造時間、原料出酒率都有詳細的描述。

東坡肉

蘇軾最大的一個愛好,就是美食,他也堪稱是文豪界的“食神”。

關於“東坡肉”的來歷,我想大家都比較熟悉。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蘇軾出任任徐州知州期間,有一年八月份,黃河決口發大水,蘇軾親自率全城吏民抗洪,歷時近兩個月才戰勝了洪水。爲了防止這個樣洪災再發生,蘇軾在第二年大力修築黃河大堤。同時,又從南起雲龍山向西北至黃河堤相連處,修造了一條防洪堤(現此人稱蘇堤)。

百姓看到蘇東坡疲勞奔命,爲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牧府慰勞。但蘇軾爲官清廉,推辭不掉,無奈收下後,親自烹調,大展廚藝,回贈州民。並且詩興大發,出口成詩:“父老何自來,花椒嫋長江。水來非君過,去亦非吾功。”

這個肉叫回贈肉,就是東坡肉的前身。

蘇軾在徐州的政績很不錯,被調任湖州知州,前面也講了,剛去湖州上任不到三個月,蘇軾就因爲文章翻車了,被貶謫去黃州。

當然回贈肉的配方也跟着到了黃州。在黃州期間,蘇軾的官職爲團練副使,衆所周知,但宋代奉行的是 中央集權制度,因此團練副使屬於宋代散官官階之一,僅僅只是一種級別的象徵,無實際權力。

官場失意,時間又多,得在其他領域尋找滿足感、成就感。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就像洞察君高中的時候,成績不好,只能在籃球上尋找成就感。而蘇軾拿手的,自然就是廚藝了。回贈肉在黃週期間“進化了”,蘇軾將它一次次改良。

在黃州期間,蘇軾給自己起了個名號“東坡居士”,且並在黃州寫下了結合其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的著名的打油詩《豬肉頌》。

元祐四年(1089) 1 月 3 日,蘇東坡任杭州太守。到了杭州,又遇當地發大水,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喫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喫,大家喫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爲“東坡肉”。

至此“東坡肉”正式得名,並且流傳到了現代,成了杭幫名菜。

東坡灑脫的人生觀

人們常說,從一個人的文字裏就能看出他的心情與胸懷。

同理,我們在蘇軾的詩歌作品中,也能看出他的心情和胸懷。

在黃州期間,蘇軾作了一首酒相關的詩《蜜酒歌》:

真珠爲漿玉爲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爲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君不見南園採花蜂似雨,天教釀酒醉先生。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世間萬事真悠悠,蜜蜂大勝監河侯。

從“先生年來窮到骨,問人乞米何曾得”這一句可以看出蘇軾被貶後,俸祿非常寒酸,生活窘迫。

然而,這樣又如何呢?我能依靠自己的雙手耕作、釀酒,解決自己的生計和嗜酒之癢,表達了不屑於朝廷的俸祿,不埋怨官場失意,生活窘迫的灑脫態度。

此外,在這首詩中的“蜜蜂大勝監河侯”,蘇軾還引用了《莊子·外物》中 “涸轍之鮒”的典故,表達了對於莊子的崇拜,也體現了對自己的一種激勵和對生活的一種灑脫態度。

“涸轍之鮒”:“監河侯”在古代是一個官職, 具體來說就是監管河的官職。莊子去向監河侯“貸粟”,結果監河侯說: “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於是纔有了莊子洋洋灑灑的涸轍之鮒的故事。

前面也說了,蘇軾還作了一首與豬肉相關的詩《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一句“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把黃州比喻成曹操口中的“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深諳佛學之道的蘇軾卻樂在其中,人棄我取,並且還享受得津津有味,看透且享受,這便是蘇軾的豁達和灑脫。

在《豬肉頌》裏,我們看到了一種屬於蘇軾的“豬肉人生觀” ,在經歷了一次次謫貶之後,蘇軾完成了自我超越,練就了豁達灑脫的胸襟和人生觀。

總結:

蘇軾的一生起起落落,顛沛流離,經歷一次次的謫貶。然而,就是在一次次謫貶的過程中,蘇軾變得更加樂觀,更加豁達地看待世界。

從東坡酒、東坡肉看不完蘇軾的人生,卻能看透他豁達灑脫的人生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