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高片酬,在國內影視圈一直是個不小的問題,也一直受到社會熱烈討論。

“限薪令”正是廣播電視總局爲處理這個問題而出臺的條例規定。其實“限薪令”也不算什麼新奇之事,比如好萊塢影視就規定,演員片酬不能超過影片總投資的30%,也不只影視行業,爲防止明星工資過高對俱樂部發展形成影響,NBA也設定了“工資帽”。

在國內針對明星影視圈的限薪令出臺後,不少人對此並不看好,認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星就算明面上降低的片酬,照樣也能通過其他方式填滿荷包。

沒錯,部分網友所擔心的這種情況確定可能會發生。但是這其中,也存在着資本方與明星圈博弈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比如,若在限薪令條件下逐漸形成“行業共識”,對明星薪酬限制效力還是很大的。

爲什麼呢?

影視圈內明星的高片酬,本質上也是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的結果。但是限薪令這個“紅線”一出,一旦在行業內形成共識,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他們必然會嚮明星出手。

比如,楊冪和陳偉霆二人主演的古裝劇《斛珠夫人》開機,最近又曝出,二人的片酬爲3000萬元。就這件事,港媒向英皇娛樂進行了解,經理人霍汶希對此並沒有否認,她表示:“我們收取酬金是嚴格跟隨廣電總局的指示(進行的)。”

要知道,無論是楊冪,還是陳偉霆,雖然這兩個人演技都屬普通級別,但憑藉流量上的強勢吸金能力,以往片酬都在1億左右,現在等於直接被斷崖式減價70%。

這對於明星來說,肉痛不肉痛,肯定會肉痛的。

但對製作方、投資方、資本方來說,這事痛快不痛快,那肯定痛快。

雖然之前明星片酬要價極高,但各位真以爲資方願意給他們這筆錢嗎?特別是一些投資較大的劇,明星拿了高片酬已經賺得盆滿鉢滿,而影片票房卻遭慘敗,《上海堡壘》票房僅1.22億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當時傳聞《上海堡壘》總投資3億,演員片酬就佔2億,其中鹿晗的片酬1.2億。

雖然劇組闢謠演員片酬只佔總投資的10%,但是看過影片的觀衆估計心裏只有三個字:“不可能”。

正是因爲沒有那條“紅線”,所以明星的開價幾乎是隨心所欲的。而限薪令出臺,一方面讓明星沒辦法那麼肆無忌憚地要價;另一方面也給了製作方尚方寶劍。所以,明星限薪令的意義就在於此。而那些從明星身上省出來的錢,製作方就可以更好地將錢投入到影片製作中,以此來推動更高品質的影視劇誕生,這確實是好事。

其實,限薪令的目的是控制天價片酬,也不是不讓明星掙高片酬,3000萬的片酬並不是一筆小數目,明星花了半年左右拍一部片子就能掙到這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掙不到錢。還有什麼不滿意?

至於觀衆一方,反對高片酬往往是因爲某些明星德不配位。《慶餘年》中慶帝的扮演者陳道明老師並非主角,但是他的片酬卻高達2100萬,可觀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還認爲很值。反過來,各位知道香港網友又是怎麼評價陳偉霆的,他們認爲“(陳偉霆)戲又不好,唱歌又難聽,在香港3000都不值。”

這就是差別。

當然,上面也說了,限薪令明面上是政策,暗地則是明星和製作方的博弈。比如之前譚飛老師就尖銳地指出,某些明星一方面下調片酬配合限薪令,一方面又要求身兼“總監製”、“藝術總監”等頭銜,通過這種操作,來補貼自己下降的酬勞。

關於這點,還有人扒出鄭爽就曾在《我的保姆手冊》中兼任過藝術總監。

所以,這些並不是虛言,也確實是需要正視的問題。關於這點,就需要看廣播電視總局怎麼來完善限薪令的附則了。

再強調一下,我們反對的是天價片酬,不是高片酬。流量明星所產生的流量聚焦力,這本身就是可轉化的資本,也不能盲目地去反對高薪,只要你德配其位,任何人都可以拿高薪。只是這個高薪不能以天價爲代價,去影響其根基(如影視)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