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其他古典名著,水浒一大特色就在于绰号文化。且不说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绰号,有些甚至有两个甚至三四个绰号,就是很多配角也有绰号。好听的有赛伯当王四、金眼虎邓龙、白衣秀士王伦等,不好听的也有油里鳅孙三、,截江鬼张旺、干鸟头富安和飞天夜叉丘小乙等。

当然,有的绰号很好懂,比如及时雨、青面兽、豹子头、智多星,而有的绰号则令人大费脑筋,比如石将军。

石将军是石勇的绰号。石勇是大名府人氏,他以放赌为生,曾经一拳打死过人,逃在柴进庄子里躲避。在他的家乡,当地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就是石将军。然而,石将军究竟是哪个将军?为什么家乡人给石勇起了这么一个绰号?这个绰号是贬义还是褒义?这些问题,书中并没有说到。本文要讨论的,就是石勇绰号问题。

石将军不止一位

查阅文献可知,历史资料中的石将军,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其至少对应三种意思。

其一是指石姓将军。

比如石勒。石勒崛起之后,野心也大了起来,他想吞并西晋王浚,就假意要对王浚称藩,以麻痹对方。为此,他还让部下的王子春等人,带着贵重财宝,去捧王浚,撺掇王浚称帝。王浚问王子春,石勒明明很英武,和自己成鼎足之势,为何还要称藩呢?

王子春于是对王浚说了一番话,其中几句如下。

石将军之拟明公,犹阴精之比太阳,江河之比洪海尔。项籍、子阳覆车不远,是石将军之明鉴,明公亦何怪乎!——《晋书》

意思就是,石将军(石勒)明公(王浚)比起来,就像月亮比之太阳,江河比之大海。石将军的前车之鉴,就是项羽、郑子阳,您还奇怪什么呢?

这里,石将军其实就是指石勒。尽管石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于奴隶的皇帝,个人经历十分励志,但是一来石勒并非汉人,二来无论是武艺还是功绩等方面,并不算特别突出,所以,石勇绰号“石将军”,不可能是指他。

实际上,石将军不止石勒一位,《明史》《十六国春秋》等中也提到过石将军。这么看来,石将军名称太普通,类似于今天的“张先生”“李小姐”之类。而作为绰号,通常都是独特的,富含意义,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石勇的绰号也不可能是指某位具体的姓石的将军。

其二是一种草药。

《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过一种草药,叫石将军。这种草药对跌打损伤很有效果,民间老百姓都爱用。除了石将军的名称外,这种草药也叫紫罗球,因为其开花时,是细细的紫花,如同球状,故而有此名。

最重要的是,《本草纲目拾遗》出自清朝赵学敏之手,他是最早记载石将军这种草药的。而水浒成书于明朝,石勇更不是民间治疗跌打损伤的郎中,他和医生八竿子打不着,所以石勇绰号也不可能是指草药。

排除这两种情况后,“石将军”只有一种可能,即石敢当将军。

石敢当究竟“何方神圣”

石敢当,也叫石将军、泰山石敢当或者泰山石敢当将军等,这位将军到底是谁,有何来历,争议颇多。

第一种说法,认为石敢当是历史上的一位猛将。或说是五代时期,大将刘智远将军麾下的一位石姓猛将,或说是唐末五代时一位叫石敢的勇士。

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旧五代史》

但这两位“石将军”,一位查无史料,一位只是叫“石敢”而非“石敢当”,且早在唐代宗时期(早于晋高祖时期)就已经有“石敢当”的铭文出现,所以这两位石将军并不靠谱,应该是后人牵强附会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认为石敢当是一位虚拟的石姓将军。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说过,“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看到时,对其中的“石敢当”做出了注解。

卫有石、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据所说,则世之用此,亦欲以为保障之意。——《急就章注》

颜师古认为,古代有很多石姓的猛将,所以人们就虚构出一位石敢当将军,用“敢当”二字形容其所向无敌,无人能挡的气势。之所以要假想出石将军,主要还是希望石敢当能保佑自家。就好像“老天爷”,老天当然不是谁的爷,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物,目的是希望他保佑自己家人、事业等。

第三种说法认为,石敢当并不是将军,类似符号,用以祈愿。所谓石敢当,意思是“石可当其冲”,就是说能挡住、破解一切不好的,尤其是那些向外的地方,比如墙角、街道、大门口等。

不过,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灵石崇拜”一说。即是说,石敢当不是某位将军,也不是一种祈愿之词,而是因为古人对灵石崇拜,从而演化出来的具体事物。

从“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

原始社会时期,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生活条件恶劣,时常因为自然环境而得病或死亡,于是人们慢慢地开始敬畏、崇拜自然,比如天地、太阳、月亮、星辰、大山、大河、风云雨雷甚至猛兽、花草树木等,都为人们所崇拜。

崇拜的同时,人们会把这些事物幻想出对应的神祗,于是各种神祗出现了,山有山神,日有日神,花有花神等。“石敢当”就是灵石崇拜的表现。人们认为,自然界中的灵石,能够保佑自己。

最晚到唐代时,就出现了用“石敢当”祈愿的习俗。宋代时,还出土过唐代的“石敢当”铭文。

庆历四年……得一石铭长五尺,阔亦如之。验之无刊镂痕,乃墨迹焉。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并有石符二枚具存。——《八闽通志》

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从这段铭文可以看出来,“石敢当”不仅具有镇压百鬼的作用,还有避免灾祸、祈福求安康等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在唐代时,以“石敢当”已经被神化,其祈福习俗也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因为神祗最初出现时,功能大多是单一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流传到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其功能才会被放大、增加。就像关羽崇拜一样,最初他只是武神,但后来他又成了老百姓的保护神,还可以是商人的财神,连黑社会都拜他。

事实上,“石敢当”还有医病救命的作用,因此他还有“石大夫”之称。这种功能,其实也是其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延伸,就是越传越神乎了。

从唐代以后,石头上刻“石敢当”,用来祈福的习俗就逐渐多了起来。元代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提到过,当时许多人家会刻一个小的石将军,或者在小石碑上刻“石敢当”,放在巷子、路口、或者桥头等要冲之地。

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南村辍耕录》

这说明,随着相关的传说、故事也不断增加,石敢当被人格化,且是一位将军形象。民间传说甚多,又常把石将军与历史上的石姓将军联系——前面提到五代石将军,就是这种情况——石敢当为将军形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基于此,后来甚至有人为石将军立庙。明清、民国史料以及小说中,不少都提到过“石将军庙”。

到金代时,石敢当和泰山开始结合在一起。

这和泰山崇拜有关。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皇帝到泰山封禅,以及历代皇帝对泰山的祭祀等,人们逐渐认为泰山具有主管生死、掌控鬼神、庇佑万物等作用。

既然泰山有如此作用,泰山上的石头自然也有。所以,最好的灵石,莫过于泰山石。然而,老百姓不能到泰山去祭祀封神,且即便是泰山上的石头,也不是谁都可以搬回家,毕竟其意义非凡。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寻找替代品,比如在普通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等字。

迄今为止,最早的“泰山石敢当”文物,是金国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的石刻。这就说明,宋金时代“泰山”和“石敢当”就已经成一体了。

当然,由于“泰山”二字早已成为帝王的代名词,所以一般老百姓不敢随便用“泰山”二字。直到明朝后期,随着泰山地位的下降(泰山不再加封号,皇帝不再封禅典,也不亲祭泰山神),老百姓才逐渐把“泰山”和“石敢当”并用。等到清朝时,这种习俗就流传开了。

石敢当形象和石勇绰号

石敢当被人们想象为将军后,其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呢?在泰安地区,曾先后发现过许多石敢当石像、画像等,我们可以借此一窥石敢当将军的形象。

1985年,泰安旧县发现过一尊石像,为站立武将形象,高1.92米,宽1.36米,头戴凤翅冠,身披铠甲,手持弓箭,神情严肃,颇有威仪。这位武将,就是石敢当将军,属于明朝时期的文物。当地老人都说这是石人老爷,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同时能镇鬼压邪。

《中国迷信研究》一书中,也收录过石敢当将军的木刻画像。画像中,石敢当头戴凤翅头盔,一身铠甲,右手持弓,左手执箭,头上是虎头形象,代表了其威严,且画像旁边题写“泰山石敢当”五字。

在今天的泰安等地,依旧流行用石敢当画像或者石刻、木刻等保平安、求福的习俗。这些石敢当也都是武将形象,很多形象也与上面提到的武将一样。有一部电视剧叫《石敢当之雄峙天东》,剧中石敢当也是威武将军形象,容貌雄壮,并不吓人。

其实,这种武将形象很可能是美化后的结果。因为,根据文献记载,石将军的样貌并不算好看,甚至可以说吓人,令人惊悚。

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真腊风土记》

元代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提到,真腊国(在今天的柬埔寨境内)城外有巨大的濠沟,濠沟之外同有通衢大桥,而桥两边有五十四枚石神,这些石神就像石将军一样个头高大、相貌狰狞。这就说明,当时的石将军相貌是很吓人的。

这里提到的石神,本质上也属于石敢当的衍生,因为当时中国闽南地区、周边地区如日本、琉球等地,也都流行用石敢当镇鬼、祈福。

回过头来,再看看石勇的绰号。

原著中,石勇“八尺来长,淡黄骨查脸,一双鲜眼,没根髭髯”,脸很瘦,眼睛很亮,相貌不能说吓人,这一点和石敢当将军并不像。尽管他上应地丑星,但丑未必就吓人。但是,石勇武艺或者说拳头力量不小,他曾一拳打死人。要知道,武松一拳也只是把人打晕,鲁智深打死镇关西还用了三拳。如此对比,可见石勇是很猛的,看来他的“大脖子拳”(原著中,石勇说过自己用大脖子拳)威力确实很大。

所以,石勇之所以绰号石将军,就是因为家乡人把他比喻为石敢当将军,认为石勇像石敢当一样厉害。

综上可知,石勇绰号石将军,这里的石将军是指石敢当。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真腊风土记》《南村辍耕录》《八闽通志》《晋书》《旧五代史》《急就章》《泰山石敢当源流考》《石敢当与灵石崇拜的遗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