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孝悌观,其中颇有糟粕,比如鲁迅就批评过其中的“埋儿奉母”等,然而,也不可一概抹杀,其中也有几个故事颇令人感动。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就有卧冰求鲤的典故,天性纯良至孝的孩子行径让人感佩。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以“卧冰求鲤”出名的王祥的故事。

这也是记载在《晋书》里的故事,王祥早岁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经常在丈夫面前说他坏话,久而久之王祥的老爹也不太爱他。圣人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王祥却是“以德报怨”,更加恭谨孝顺。父母生病,衣不解带、亲捧汤药侍候。大冬天的,继母想要活鱼吃,天寒地冻,王祥就去河边脱衣服想要躺上去把冰化开,天地有灵,河冰似乎感受到了这份难得的孝心,忽然自己解冻,甚至还有两条鲤鱼直接跳出来,这就是卧冰求鲤。还有一回,继母想吃野生黄雀,孝感动天,又有几十只黄雀挨个送人头,飞入帘幕,王祥一并抓了煮给母亲吃。母亲爱吃丹柰树上的果实,让王祥看着,王祥无怨无悔每天殷勤看过,一旦刮风下雨,看着丹柰树枝和果实遭到摧残,王祥就痛哭流涕如丧考妣。

后来,汉末战乱,王祥就带着母亲和弟弟从琅邪老家躲到庐江过上了隐居生活,然而一隐居就是三十年,州郡征召从来不去,一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出山,出山时已经快六十岁了。徐州刺史任命王祥为别驾,掌管州事。你以为王祥只是个孝顺父母的儒生吗,其实他颇知军事,当时山东境内盗贼滋炽,王祥率领士兵多次打击,一时徐州政清人和,民间纷纷有歌谣来传颂。

王祥又一步步从温县县令做起,累迁升至大司农。当上大官的转机在司马师当政的时期,曹芳衣带诏要整死司马师,但被司马师发现了,于是司马师先下手为强,剪除羽翼,废黜曹芳皇帝位置,与兴宁太后一番博弈之后,将高贵乡公曹髦推上去了。在这其中,王祥有定策之功,就被封为关内侯。在征讨文钦、毋丘俭之时,又立有军功,增加封邑、封万寿亭侯、还升为太常,天子以之为国老。连曹髦去太学听讲之时,王祥都坐在北面授课,以老师自居,天子在南面巴巴地听课(“乞言”),王祥陈述古往今来圣哲贤王的教化之道,天子与来聆听的百官和太学生都为之肃然,感到激奋。瞧瞧人家,六十岁出山,没几年就已经混成帝师级人物了。

王祥还有骨气端翔的一面。高贵乡公被弑之时,朝臣们照例举哀,惟有王祥痛切自责“老臣无状”,涕泗横流,旁边的朝臣们都很惭愧。虽然如此,晋室代替曹魏已经成了不可改变的过程。王祥与晋武帝的关系颇耐人寻味,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晋武帝司马炎在一二十年可谓仁君明君,仁义厚道、节俭宽刑,仁君通常还有一个标签,就是有容人之量,这一点上晋武帝做的就很好。

晋武帝尚未称帝还是晋王之时,已经是“三公”之一的太尉王祥和另一位“三公”荀𫖮一起去祝贺司马炎继位晋王。到了门口,二人商量起来拜见的礼仪了。荀𫖮表示:“晋王又是相国又是大王,何等尊重,相王当年为侯的时候,你我都那等礼敬,如今按礼当叩拜了。”王祥听了,心里表示不屑,脸上不露,只是明确拒绝,还抢白了他一顿:“相国当然尊贵,然而也不过是我大魏的宰相。吾等也是大魏的三公,公、王相比,只差一阶而已,班秩大体相同。公可曾听过史书上有天子三公而动辄叩拜他人的。公若拜,既损害国朝,又损害晋王的德望。古人说:‘君子爱人以礼。’要拜你自己拜,吾不为也。”荀𫖮老脸一红,不知说啥好。等进门相见之时,荀𫖮等纳头便拜,只有王祥一个人长揖而已。晋王司马炎不仅不以为忤,反而真心称赞:“今日我才知道先生为什么被世人如此看重。”王祥致仕之后,晋武帝还专门赐给“钱百万,绢五百匹”。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记得海瑞海笔架的故事吗?海瑞当时连个七品县令都不是,在福建南平当教谕,类似教育局长、掌管县学,省里面派长官来检查工作,一众人员都跪拜迎接,只有海瑞长揖,并言:“若在公堂之上,下官拜见上官,自然该拜见。可这里是学校,是传播圣人之道的地方,只能拜圣人,怎能拜寻常俗吏?”一人高高站在中间,其他人都矮矮地跪在旁边,这就是“海笔架”的来历。王祥这一份傲骨,倒有几分海瑞的意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