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阿里瞭解多少?

阿里境內從北到南,呈東西走向的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羣山平行排列,它們皆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巨大山脈、壯麗景色。

神山岡仁波齊與納木那尼峯

阿里,亦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與富饒並存,原始與文明碰撞,使阿里這片土地散發着獨具一格的魅力, 博大蒼茫中飄蕩着遠離塵囂的脫俗之音。

阿里的神奇魅力不僅在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奇特的自然景觀,更在於它的文化。

阿里的歷史與整個西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的發展密切相關。

01 文明源起,古老的河流

文明起源與發展,莫不與河流有關。

比如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印度河和恆河之於印度文 明,尼羅河之於埃及文明,以及黃河、長江之於中華文明。

在古老的阿里高原,同樣有着發源於神山岡仁波齊的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以及孔雀河等四條著名的河流,孕育了阿里古老的文明。

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象泉河。

象泉河(朗欽藏布)流經阿里西南部,穿行在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拱起的巨大高原上,穿行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林中,流到印度成爲印度河。

這樣一條河,哺育了阿里的文化與歷史,誕生了青藏高原上最爲古老的文明之一——象雄文明,西藏曆史上最重要的地方區域文化中心——古格王朝。

象雄文明與古格文化的歷史遺址,散落在象泉河兩岸,與土林、羣山相望,千百年來延續不斷。

象雄文明,3000多年前開始統治着西藏西南大部分區 域,被漢語典籍稱爲“羊同”。

一本權威的藏文文獻記載 着:“象雄有裏、中、外三部分。裏象雄是在岡底斯山西面三 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至拉達克一帶。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 天的路程之外,這裏有象雄國的都城——穹隆銀城。外象雄以穹保六峯山爲中心的一塊土地。”

中象雄正是象雄文明最爲核心的部分。

傳說中,西藏大地上最古老的宗教苯教,正是在岡仁波齊神山下誕生,並對後來西藏的宗教、生活、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此後象雄文明一直延續到公元9世紀,影響力和盛況已不如從前,只是西藏西南部地方小勢力政權。

朗達瑪滅佛造成吐蕃王朝政治動亂,吐蕃分裂、衰亡後, 一支王室後裔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地區,得到當時阿里象雄王國國王的重視,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後來,吉德尼瑪袞建立古格王朝,統治了現今的阿里、一部分尼泊爾、印控克什米 爾、印度等地區,直到17世紀由於引入基督教導致社會分裂, 被拉達克所滅,消亡於歷史塵埃。

象雄文明與古格王朝的都城、夏都、聚集地都在象泉河兩岸,最波瀾壯闊的歷史也大多發生於此。

直到今天,沿着環繞象泉河形成的象雄文化旅遊環線,能夠看到大大小小景觀20餘 處,古老的文明遺址與壯闊的雪山、土林相伴相生,展現着阿里與衆不同的絕美之景。

02 都城探祕,尋找消失的象雄文明

象雄意爲大鵬鳥,象雄王朝的標誌也是大鵬鳥。

這讓後世的人們不停猜想,會不會是因爲象雄的都城也像大鵬鳥一般?

果然,當我到達在札達縣達巴鄉曲龍村附近,看見象泉河畔這樣 一座遺址,坐落在一座小型土林上面,遠遠望去,正如展翅的大鵬鳥一般。

兩邊山崖是銀白色的土林,彷彿大鵬鳥的翅膀;中間是深色土林伸出山體,如同大鵬鳥的身體與頭。

山體上遍佈着洞穴,有些還存有古老的經書和壁畫。而這些洞穴歷史上確實是大量人口居住處。

許多文化學者看到這個山體,也和曲龍村村民一樣,欣喜若狂。

村民們口口相傳:他們便是象雄人的後裔,這座遺址就是古象雄的都城。

古老的文物、洞穴,以及與傳說中相似的記載,這不就是傳說中象雄的都城——穹隆銀城嗎?

在穹隆銀城往東幾公里的地方,有古老的卡爾東遺址和古入江寺。

卡爾東遺址斷定年代是公元5~7世紀,早於古格王國都城遺址與曲龍遺址的年代。古入江寺有西藏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欽洞”,距今已有2900多年的歷史。

古入江寺邊的墓地,出土了金面具、絲綢、陶器等文物,其年代在公元1~2世紀前後。

在穹隆銀城入口處的緩坡上還留有殘存的13道瑪尼牆,牆下整齊地擺放着近萬個瑪尼石。

在這些瑪尼石中,發現有十幾件古格時期的發願文石刻,後被證實是古格時期貴族所供養。

這些發願文中都將這裏稱爲“瓊隆”(穹隆)。

可見,在古格人心目中,認定曲龍遺址所在地,正是象雄王的都城——穹隆銀城。而這些歷史遺存,都清晰地表明瞭這裏曾經是象雄文明的都城所在之地。

從曲龍遺址山上望去,前面的象泉河流過,形成大片水草豐美的溼地。

從卡爾東遺址到穹隆銀城這一帶,象泉河滋養了富饒的土地,想必,這裏是3000年以來象雄人活動的場所,也會是都城的一部分吧。

03 漫步古格,遺址中的耀眼光芒

被衆人所知的代表古代阿里最輝煌文明的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在距離札達縣城20公里的扎佈讓村。

古格王朝是阿里歷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復興,與周邊國家和區域的交往頻繁,物產具有特色,形成了麝香之路、食鹽之路和黃金之路等,匯聚了藏文化、西域文化與印度文化,並形成自己的特色。

王朝都城依一座陡峭的土林所建,上下落差170餘米,易守難攻。

從上到下依次是皇宮、寺廟和貴族居住地,這種建築方式顯示出當時古格王朝工藝的高超。

古格王朝遺址中保存較好的有紅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和壇城殿等。

這些廟堂中存留着風格迥異的壁畫、雕塑和石刻。

其中,最爲珍貴的,當屬它保存完好的壁畫。

這些壁畫和雕塑,繪製建造於11世紀到14世紀。

由於深受西域和印度影響形成,宗教題材的人物造型都顯得奔放、自由。

除了宗教內容外,還描繪了大量世俗的場景,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古格壁畫中另一特色之處就是廟堂柱上和天花板上都有彩繪花紋和佛像,不僅具有極強的裝飾效果,還營造出莊嚴、神祕的宗教氛圍。

這些精妙絕倫的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請古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的壁畫,反映出當時古格時代對於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重要歷史。

壁畫中還有反映宮廷聚會宴請的場景、歷代古格王畫像等,彌足珍貴。

在宮廷聚會宴請的壁畫上,周邊貴族紛紛來賀,王室爲來賓們獻上宣舞,札達至今還保留着這種古老的舞蹈,併成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我登臨古格王朝遺址頂部時,廢棄的宮殿遺址散落,周邊雄偉的土林環繞着,正前方正是孕育了古格文化的象泉河,氣勢恢宏。

而古格王朝遺址的日出,是阿里最壯美的風景之一。

在朝陽和霞光的照耀下,這個古老的王朝遺址彷彿穿越了歷史的塵封,時光不再,只有天地的美。

一位詩人曾寫過“到了阿里,就像離開人世,去往鴻蒙初開的別的什麼星球。那兒既無歷史,也無時間......那種無背景的靜,是真靜。”

西藏深處的阿里,時間流逝,萬物看似靜止,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着講不完的故事和說不清的神祕,宏大的王朝都城、千年古寺,也有皮央·東嘎遺蹟的燦爛輝煌。

皮央和東嘎,位於札達縣託林鎮以北60餘公里處,是當年古格王朝的夏宮所在地。

昔日往事已隨風而去,現在這裏是皮央和東嘎村,河流穿過村莊形成大片水草豐美的溼地,以及西藏迄今發現的洞體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址。

這些遺址山上散落着1000多個洞窟,總面積1.2萬平方米,遠遠望去氣勢磅礴。

洞窟裏保留着非常精美和完整的壁畫,許多壁畫還採用了金絲鑲嵌描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又被稱爲“第二敦煌”,被列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壁畫筆法粗放,線條流暢自然,色彩古樸明朗而不失莊重之感,輕於細部描寫而力求整體刻畫和諧均稱。

如同古格壁畫一樣,皮央・東嘎的石窟壁畫的繪製方法、風格特點以及人物動物的特徵都呈現出文化交流、交融的特點,具有鮮明的西域特色。

札達縣政府所在地稱爲託林,周圍的村莊屬託林鄉,皆得名於一座千年古剎——託林寺。

託林寺位於阿里札達縣城,這座建於公元996年的寺廟,是阿里歷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廟,古格王國的第一代王德尊袞據有象雄(今阿里地區),他的次子松埃出家爲僧,法名拉喇嘛意希沃,創建了託林寺,並且後來成爲藏傳佛教後弘期的重鎮。

日出託林寺

託林,又意爲飛翔,託林寺是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也是高僧阿底峽進藏,弘傳佛法的重要場所。

仁欽桑布大師在阿里建立的衆多寺廟,以及那一時期留存下來的壁畫,成爲研究阿里古格王朝歷史的重要依據,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月落天降塔

在託林寺邊,還有108座遠古時代的佛塔,由於風吹日曬,已經殘損不堪,但在高原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佛塔依舊那麼偉岸而瑰麗,就連斷壁殘垣也是那麼凝重而自然,歷經歲月巋然獨存。

在寺廟的東北角象泉河畔,還聳立着一座高大的天降塔,都彷彿在訴說着一個神祕而又悠久的朝代的故事。

04 滄海桑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象泉河流淌過札達,穿行在星球上最爲壯闊的土林中,孕育了阿里古老的象雄文化和古格文明。

如果說象泉河是阿里文明的母親河,土林,則是文明的父親地,是札達獻給地球最爲震撼的地理奇觀。

幾乎整個札達縣都被土林所包圍。

在古代就有“阿里三圍”之說,即“土林環繞的札達、湖泊環繞的日土、雪山環繞的普蘭”。

土林面積達2400多平方公里,這樣氣勢宏大的景觀在地球上是極爲罕見的。

札達縣城

札達土林海拔大體在4500米上下,誕生於600萬年前。

那時,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海拔還相對低矮,在這兩大山系之間,是一個面積廣達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

後來隨着高原不斷上升,湖盆相對下陷,在數百萬年間,湖盆中積累了厚達1900米的堆積物,主要是夾有礫卵石層的棕黃、褐色或灰黃色的半膠結細粉沙層,以及包容在岩層內部的古動植物化石。

這些沉積物成爲科學家解讀高原古地理、古環境變遷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證據,是科學家們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實驗室。

在風雨、流水侵蝕下,沉積物慢慢形成了各種各樣獨特造型的土林,有些像城堡、碉樓,有些如同軍陣、怪獸。

置身於土林之中,宛如置身於一個異域的星球。

桑達峽谷

提到“土”,自然聯想到土地常有的土黃色、土地色、深褐色, 這也是土林風貌的整體基調。

在河流的侵蝕下,形成了三條有名的土林峽谷,分別是札達峽谷、桑達峽谷和霞義峽谷。

這三條峽谷各具特色,桑達峽谷可以欣賞土林整體全貌,札達峽谷則深入土林內部,欣賞千姿百態的土林姿態。

這兩種土林景觀均以雄壯取勝。

霞義峽谷在質地和色彩方面與它們不同,是由銀灰色、淺黃色沉積物相間組成,形成難得的清秀景緻。

霞義峽谷

霞義峽谷位於札達縣香孜鄉附近,距離縣城約90公里。

這裏的土林被河流又沖刷出四條小的峽谷,呈現出奇異的銀白色、銀灰色、米黃色,各自擁有不同特點。

有條溝擁有定海神針、老鷹的景觀,有條溝宛如古王國的城堡,有條溝則像一條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有條溝像遠古外星生物石化場所,怪獸、蘑菇、古老森林,甚至還有一個如同海洋上的船,姿態萬千。

當我站在象雄文化旅遊環線所經過的地方,那些古老、殘損的遺址,遼遠無邊的阿里大地,彷彿沒有生命。

但這裏河流流經的地方, 大片溼地,牛羊成羣,卻又顯示出難得的生機。

不能想象,古象雄數十萬人口是如何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生活,又創造出這無與倫比的輝煌文明。

05 象泉河兩岸的滄海遺珠

【達巴遺址】

位於達巴鄉,古格時期的遺址,整個遺址佈滿洞穴200餘處,且有獨立的碉樓、寺廟建築遺蹟、居民窯洞等,達巴寺內精美絕倫的壁畫依然可以看到達巴古堡昔日的輝煌。

【瑪朗寺】

距古格遺址30公里,由大譯師仁欽桑布所創建,是託林寺隸屬25個寺廟之一,傳說與託林寺是母子關係。

瑪朗寺現保存大量歷史悠久的用藏文和梵文雕刻的瑪尼石。

【神仙奶奶峯】

站在象雄文化旅遊環線的土林之巔,遠遠望去,兩座山脈依稀交匯、消失。從這裏,能夠望到一座山峯,擁有圓圓的山頂, 終年積雪覆蓋。

當地人親切的稱它爲“神仙奶奶峯”。它是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最高的山峯之一——卡美特峯,海拔7756米。

【芝達布日寺】

芝達布日寺在距離門士鄉約8公里處,在藏族人心中地位卻異常特殊。

寺旁的小山上有一塊白石露出,形狀酷似岡仁波齊, 轉此聖地十三圈就相當於轉神山一圈的功德,因此芝達布日寺成爲朝拜神山岡仁波齊之前第一步必到之處,因此被稱爲“神山的衣領”。

芝達布日寺瑪尼石刻

旅行貼士

古老的象雄王國,是無限接近西藏文明的源頭。

阿里古象雄文化環線遊,將一路的風景與人文聯結成一線。

神山聖湖土林等磅礴大氣的風光,以及阿里大北線的一措再措,讓你看盡這片廣袤的原野上,萬種風情。

第一站:拉薩——普蘭縣(海拔3900米,可休息遊玩一天,路程共1266公里)

亮點:塘嘎國際市場、達拉卡城堡遺址、古宮拉康(懸空飛天寺)、千年古剎科迦寺

住宿:普蘭縣優質酒店

第二站:普蘭——仁貢村——曲龍村(海拔4515米,路程共187公里,路程共187公里)

亮點:經拉昂措、瑪旁雍措、岡仁波齊到卡爾東遺址、古入江寺、穹隆銀城遺址

住宿:可夜宿曲龍村

第三站:曲龍村——達巴鄉——札達縣(海拔3700米,路程共194公里)

亮點:達巴鄉山頂遺址、札達土林

住宿:行至札達縣城酒店住宿

第四站:札達縣——扎佈讓村——古格——皮央·東嘎遺址——獅泉河鎮(海拔4270米,路程共250公里)

亮點:託林寺、古格王城遺址,土林公園、皮央·東嘎遺址

住宿:建議住宿獅泉河鎮賓館

第五站:獅泉河鎮——革吉縣——改則縣(海拔4700米,路程共486公里)

亮點:沿途阿里北線風光、鹽湖、藏野驢

住宿:建議抵達改則縣城住宿

第六站:改則縣——措勤縣——扎日南木措——當惹雍措——文布南村(海拔4550米,路程共424公里)

亮點:扎日南木措、藏北羌塘大草原、一措再措風景線、苯教部落文布南村

住宿:建議住宿文布南村

第七站:文布南村——尼瑪縣——班戈縣——拉薩(海拔4540~3660米,路程共812公里)

亮點:色林措、念青唐古拉山、納木措、聖象天門、拉薩

住宿:建議途中夜宿班戈縣城酒店

推薦時間:

6月~10月

交通概況:

現在阿里沿線路況較好,但加油站相隔較遠,建議每路過一個縣城加滿油再走

▌文、圖/孫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