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维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在长大后身上某个行为或语气会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并且还是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那一点。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一直视母亲为仇敌,离开家也是因为跟母亲赌气,可没想到最后却被父亲苏大强指着鼻子说:“苏明玉,你就跟你母亲一模一样。”瞬间她的世界天塌地陷,身上包裹的盔甲也碎了一地。

永远不要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不要低估父母的言语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因为那些不负责和经常犯错的父母,让许多孩子都经历过童年逆境。童年逆境不是一定是被虐待、被打骂、被语言刺激,而是某一件事带来的心里阴影。最严重的是性侵,最轻微的是父母的一句无意的话,无论哪一种它都可能伴随我们终生。

也许很多人都以为伤口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自行愈合,可事实上那些在潜意识里构成的危害,会在我们成年后的某一天爆发出来,并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就能战胜过去,走向成功。当这些经历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以后,便会出现过度的应激反应,从而会形成反射条件,一旦再次碰到类似的事就会不由自主的做出相应反应。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希望自己可以躲过童年受的伤害,可惜这并不能够改变什么。因为无论是从遗传基因还是生长环境来讲,父母带给孩子的行为伤害早已形成,无法消除。攀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书里写到:“和父母相处的方式,也会投射到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械、情绪处理方式,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上。”

《陪孩子终身成长》是一本很值得父母学习的书,全书中提到几个重要的问题也是父母需要思考的:亲子关系、家暴危害、思维模式。下面我将从这几方面进行剖析,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为什么需要积极的父母。

童年逆境会产生多种创伤,亲子关系是解救孩子成长的关键

《深井效应》这本书里有个最小的受害者,7岁的迭戈从4岁起就停止生长发育,身高也一直停留在4岁,他看起来与普通孩子并无二致。可当哈里斯靠近他时,就发现他的手肘上已经变厚且干燥的湿疹声,听诊时还发现他的肺部有明显的哮鸣音。哈里斯断定,他可能患有持续性哮喘、湿疹和生长停滞,甚至缺陷多动障碍。

后来经过与男孩母亲的交谈,哈里斯发现一个更为震惊的故事。原来迭戈在4岁时,曾被家里的男租客猥亵过。自从男租客住进家里后,迭戈就变得依赖人和不爱说话,一开始她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有一天她发现那个男人与迭戈一起洗澡。从此,迭戈不仅学习迟缓,身体发育也受到阻碍。更糟糕的是,迭戈有个酗酒严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母亲。

在这个案例有几件事许多孩子也经常遇到过,不幸的家庭,身患抑郁症的母亲,遭遇性侵。相信每个人对这样的悲剧早已熟不绝耳,因为最近的新闻中经常发生,人们在谴责施罪者的同时却忽视了最该被谴责的人——父母。

之前带孩子跳楼的“长沙高知女博士”被许多人同情,认为她生前一定遭受过许多痛苦才选择轻生。不可否认,成年人也会遇到逆境,例如失业、离婚、诋毁等因素会摧垮成年人精心筑建的堡垒,但这并不能改变不是合格父母的事实。为什么这样说?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童年时期留下的后遗症是不可逆的,它会伴随着孩子成长甚至终身。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很可能就是他与全世界的关系,那些你看起来优秀无比的人实际上他们心里可能潜藏着自卑、负面、悲观等情绪,而这些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与人交往、与伴侣关系等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决定孩子未来的成长,也决定他未来的人际关系。

童年的阴影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语言》这本书里提到:“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相互回应、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得不到父母回应、或者糟糕、充满愤努或是怀揣敌意的环境中,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用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父母是否给孩子回应也决定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当然,父母如果愿意给孩子回应,应当是积极的、鼓励的、充满爱的,而不是用言语驱赶,用语言把孩子塑造成另一个人,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造成的阴影。

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轻松愉快的家庭更能让孩子拥有乐观、健康、积极和自信的品格,而长期被压迫的孩子很难拥有这种快乐,与父母的关系更谈不上融洽,这就是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看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看孩子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父母喜欢用“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撇清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甚至根本不承认这种伤害。因而,一代又一代人便在这种不成形的规则里完成对下一代的教育。

综上所述,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整个世界,正常的孩子方需要父母的鼓励与陪伴才能健康成长,何况还是受到创伤的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身心得到放松,他们会表现的自信、积极、乐观、勇敢,反之亲子关系好的家庭会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在中国,反射原生家庭的电视剧电影络绎不绝,人们一边对不幸成长的角色评头论足,一边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深井中挣扎,那些看不见的伤痛永远不为人知,唯有自己藏起来舔伤口。这是中国原生家庭的大部分现象,更是无法消失的传统。就像电影《春潮》,这部讲述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原生家庭故事,三个女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终在隐忍中爆发。正如影片所说的那样:你的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童年的伤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电影《长江七号》上映后,口碑受到一致好评。周星驰却在采访中透露,很多情节都是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电影里父子俩坐在商场外面看着电视乐呵,周星驰本人小时候看电影也是要蹭商场里的电视机。成年后的周星驰才华横溢,却屡次被传出与他人不合,人缘差,内向不爱说话等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童年逆境所造成的。

而童年逆境造成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呢?

《深井效应》举了个例:43岁的程序员艾凡在某天晚上突然出现中风半瘫,直接尿失禁尿在床上,妻子在把他送到医院后医生告诉他,可能永远都好不了了。可实际上,他并没有不良嗜好,周末会骑山地自行车运动,空闲时带儿子一起打篮球,不抽烟,无致病危险因素。而他究竟是怎么发病的呢?答应也是童年逆境。

娜丁·伯克·哈里斯是一名国际知名儿科医生、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专家,她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30000份的案例研究发现,童年不良经历,不仅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更会影响身体健康,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她在《深井效应》这本书里提到童年逆境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很多正是我们所遭遇过的创伤,也许至今未能愈合。

那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遭遇过这种创伤呢?在美国有数百万,而在全世界则有好几亿。作家们会把经历童年逆境的人通过文字来扭转命运,赋予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惜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从未走出过阴影和伤害。

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为何不能自动愈合伤口?斯德哥尔摩效应告诉答案。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人质被绑架后,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慢慢地,人质有可能会爱上绑匪。亲子关系也是这样,有些严厉的父母会有个很听话和爱他们的孩子,这其实是并不正常的。所以那些沾沾自喜以为指责打骂孩子后,孩子反而更爱自己的父母们千万不要高兴太早,因为童年创伤不会那么容易消失,它只会一直停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再爆发出来。

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就提到过这个行为,一对相爱的情侣约翰和玛莉关系很好,却因玛莉总是把洗手间弄得很乱而让约翰在某一天突然爆发,为什么会因为这件小事而争吵甚至上升到指责对方自私呢?原来是因为约翰从小生长在一个兄弟姐妹很多的家庭里,而约翰也是家中存在感最少的那个,他经常被忽略中,因此在成年后找伴侣,他更希望对方可以多重视自己,以至于多次提出对方缺点不改时,便爆发了战争。

亲密关系向我们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会看到配偶表现出让我们很难理解的行为。比如对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触碰,实际上这也可能是对方潜意识里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的表现。再反观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角玛莉,她之所以总是弄乱房间,实际上小时候乱放玩具曾被爸爸惩罚过,可效果却出其不意,朝着反方向走了。

如果成年后我们可以直面内心的伤痛,能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都跟童年所遭受的伤痛有关系,或许就可以正面解决。克里斯多福·孟认为,两个人最近的距离是面对伤痛。如果你能直接面对自己心中最深层次的伤痛,就找到了解你们矛盾的最好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早已过时,打孩子只是家长释放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出口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的母亲也是经常拿这句话教育我,以便她在打我的时候可以打得理直气壮。不可否认,老一辈人的观念还是认为,打骂孩子是教育,是在规范孩子的行为和品性,以避免孩子长大了成为偷鸡摸狗之人。

古话不能全信,也不能完全被推翻。当人感到被威胁或紧张时身体里的肾上腺素分泌过旺,这时候如果能够跟人打一架就能释放出来,而当家长面对孩子时,打孩子便是他们释放肾上腺素的途径。

可是家长忘了一点,当你打孩子的时候是完全不公平的,因为孩子不可能跟你打,也打不过你。以至于最后家长的肾上腺素分泌了,可孩子却没有释放,长期下来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比正常人高很多。

这个后果会导致孩子变得敏感,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老实听话。可事实上当肾上腺素堆积到一定程度不能释放和发泄出来时,便是最危险的时候。比如我们看到大街上有人因为一点小口角而发生杀人事件,还有著名的高校大学生杀人等等。种种现象都说明,打孩子百害而无一益。家长想要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却不知道这是在给自己埋下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也会让孩子的整个身心健康受损。

长期生活在恐吓、威胁家庭里的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更焦虑,更容易产生恐慌情绪,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小时候听多父母说的“你长大了没出息、你要完蛋……”之类的话。家暴有打孩子和冷暴力两种,家暴是直接性的伤害,冷暴力则是间接性的伤害,但这两种家暴的后果都一样,父母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的内心却深受其害。

看过一个新闻,父母带孩子在景区游玩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商店一个陶瓷杯子,店员要求父母赔钱。没想到父母竟对孩子说,这是你打坏的,就把你赔给他们吧。说完,父母便真的开车走了。而孩子就被孤零零地留在商店里,直到商店要关门,店员才不得已报警求助。找到孩子父母时,他们都已经回家了,要知道家与商店有几个小时的车程,最后还是在警方的严厉要求下这对父母才不情愿的出来接孩子。

这个故事有没有勾起大家的一些回忆?小时候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被父母开玩笑的说,如果你弄坏了什么就把你赔给别人之类的话。虽然是开玩笑,对孩子来说却是当真了。最可怕的是,竟然真的有父母把孩子“赔”给别人就不管了。

冷暴力只源自于父母的一句话“谁叫他不听话”,看似轻飘飘的回答却足以把孩子的心扎得血肉模糊。冷暴力有时候带来的伤害,甚至比打孩子更严重,这也是造成童年创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会允许让孩子有失误和挫折

微软第三任CEO萨提亚·纳德拉表示在看完《终身成长》这本书后获得很大力量,他也正是用这种终身成长的心态帮助微软在智能时代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事实上,一个企业想要改变核心文化把原来的天才型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每个员工从态度和思维都能摆脱束缚,战胜挑战,进而推动各自成长,并由此推动企业的成长。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会把对孩子的苛责转化为鼓励,当孩子考试差的时候不要一昧指责孩子太笨,教过那么多次都学不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这跟父母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了解每次挫折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从每一个成就中学习的重要性。要知道并没有多少人会在意你犯错的细节,只会关注你最终取得的结果。

在亲子教育中,生孩子的气往往是破坏亲子关系的建立。享受亲子生活应该是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允许孩子有失败和犯错的时候。企业管理员工也不可能要求每个员工都做到百分百完美,父母想要跟孩子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该完全苛求孩子变得完美无暇。

“成为积极的父母,才能培养出了不起的孩子”!

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就有一个积极的母亲,在他只有两三岁时,遇到不明白事或不能接受的事从来不听大人解释,而是直接在地上躺着打滚,哭闹一两个小时。他的妈妈见状并没有打骂,而非常有耐心地笑着说:“这个孩子啊,将来长大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还是会变成一个大无赖呢?”

我们常说父母应该要包容孩子的缺点,要有慈悲和耐心,很多父母都以为自己做得够了,可事实上并没有。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对孩子就非常有耐心。她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无条件的尊重和包容,她也从不打骂和严厉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一回,她和小儿子走路回家,半路上儿子说想玩一会儿,不想走了,虽然她当时并不愿意,可还是回答儿子说:“好”。于是就耐心地等着儿子在路上玩够了再走。

这样一件小事足以说明妈妈的耐心,也足以让大家反省自己有没有在生活中这样耐心的对待自己的孩子。樊登说,孩子的叛逆期我们不应该想的是如何对付,而是想着如何帮助他变更好。

再让人头痛的孩子都将度过叛逆期,只是看父母在这个过程里怎么去教育和对待,也许不经意的伤害就会成为终生的阴影。

最后

亲子关系的建立多少跟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有关系,原生家庭的不和睦大多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选择陪伴孩子阅读,在书本中找到跟孩子之间的共同话题,即使是遇到青春期,只要陪孩子一直阅读下去,相信都会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不会产生代沟。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慢慢成长父母慢慢变老的时候,唯有书本里的知识与内容不变,那些从阅读中得到的道理从来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

《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也提到,成熟而健全的人格会让亲子关系更健康。身为父母,所有的养育焦虑、教育分歧、正面管教、思维错误都源自于不愿意直面自己身上的问题,从而一直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也许你不知道,当你的孩子成为父母时也会像你一样,说不定遇到的新问题会更多,更加无法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放低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童年逆境,找到亲子关系良好建立的突破口。

作者:维安 ,亲子阅读推广人,以阅读养育孩子,滋养童年。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带上作者简介,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