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維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在長大後身上某個行爲或語氣會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並且還是自己曾經最不喜歡的那一點。就像《都挺好》裏的蘇明玉,一直視母親爲仇敵,離開家也是因爲跟母親賭氣,可沒想到最後卻被父親蘇大強指着鼻子說:“蘇明玉,你就跟你母親一模一樣。”瞬間她的世界天塌地陷,身上包裹的盔甲也碎了一地。

永遠不要忽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就像不要低估父母的言語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因爲那些不負責和經常犯錯的父母,讓許多孩子都經歷過童年逆境。童年逆境不是一定是被虐待、被打罵、被語言刺激,而是某一件事帶來的心裏陰影。最嚴重的是性侵,最輕微的是父母的一句無意的話,無論哪一種它都可能伴隨我們終生。

也許很多人都以爲傷口會隨着時間的流失自行癒合,可事實上那些在潛意識裏構成的危害,會在我們成年後的某一天爆發出來,並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就能戰勝過去,走向成功。當這些經歷在我們腦海裏根深蒂固以後,便會出現過度的應激反應,從而會形成反射條件,一旦再次碰到類似的事就會不由自主的做出相應反應。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出口,希望自己可以躲過童年受的傷害,可惜這並不能夠改變什麼。因爲無論是從遺傳基因還是生長環境來講,父母帶給孩子的行爲傷害早已形成,無法消除。攀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書裏寫到:“和父母相處的方式,也會投射到一個人的行爲習慣、思維械、情緒處理方式,以及與他人相處的模式上。”

《陪孩子終身成長》是一本很值得父母學習的書,全書中提到幾個重要的問題也是父母需要思考的:親子關係、家暴危害、思維模式。下面我將從這幾方面進行剖析,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爲什麼需要積極的父母。

童年逆境會產生多種創傷,親子關係是解救孩子成長的關鍵

《深井效應》這本書裏有個最小的受害者,7歲的迭戈從4歲起就停止生長發育,身高也一直停留在4歲,他看起來與普通孩子並無二致。可當哈里斯靠近他時,就發現他的手肘上已經變厚且乾燥的溼疹聲,聽診時還發現他的肺部有明顯的哮鳴音。哈里斯斷定,他可能患有持續性哮喘、溼疹和生長停滯,甚至缺陷多動障礙。

後來經過與男孩母親的交談,哈里斯發現一個更爲震驚的故事。原來迭戈在4歲時,曾被家裏的男租客猥褻過。自從男租客住進家裏後,迭戈就變得依賴人和不愛說話,一開始她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那個男人與迭戈一起洗澡。從此,迭戈不僅學習遲緩,身體發育也受到阻礙。更糟糕的是,迭戈有個酗酒嚴重和患有抑鬱症的母親。

在這個案例有幾件事許多孩子也經常遇到過,不幸的家庭,身患抑鬱症的母親,遭遇性侵。相信每個人對這樣的悲劇早已熟不絕耳,因爲最近的新聞中經常發生,人們在譴責施罪者的同時卻忽視了最該被譴責的人——父母。

之前帶孩子跳樓的“長沙高知女博士”被許多人同情,認爲她生前一定遭受過許多痛苦才選擇輕生。不可否認,成年人也會遇到逆境,例如失業、離婚、詆譭等因素會摧垮成年人精心築建的堡壘,但這並不能改變不是合格父母的事實。爲什麼這樣說?

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生。童年時期留下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它會伴隨着孩子成長甚至終身。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很可能就是他與全世界的關係,那些你看起來優秀無比的人實際上他們心裏可能潛藏着自卑、負面、悲觀等情緒,而這些情緒也會影響到他與人交往、與伴侶關係等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決定孩子未來的成長,也決定他未來的人際關係。

童年的陰影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語言》這本書裏提到:“孩子一生的學習、行爲以及健康狀況都建立在與父母積極、相互回應、禮尚往來的基礎之上。”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生活在得不到父母回應、或者糟糕、充滿憤努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並不是在短時間內用一個擁抱就能解決的。父母是否給孩子回應也決定了孩子的語言發展,決定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

當然,父母如果願意給孩子回應,應當是積極的、鼓勵的、充滿愛的,而不是用言語驅趕,用語言把孩子塑造成另一個人,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造成的陰影。

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輕鬆愉快的家庭更能讓孩子擁有樂觀、健康、積極和自信的品格,而長期被壓迫的孩子很難擁有這種快樂,與父母的關係更談不上融洽,這就是原生家庭關係的投射。看一個家庭是否幸福,看孩子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中國父母喜歡用“我是爲你好”這句話撇清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甚至根本不承認這種傷害。因而,一代又一代人便在這種不成形的規則裏完成對下一代的教育。

綜上所述,父母對孩子來說是整個世界,正常的孩子方需要父母的鼓勵與陪伴才能健康成長,何況還是受到創傷的孩子。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身心得到放鬆,他們會表現的自信、積極、樂觀、勇敢,反之親子關係好的家庭會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在中國,反射原生家庭的電視劇電影絡繹不絕,人們一邊對不幸成長的角色評頭論足,一邊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深井中掙扎,那些看不見的傷痛永遠不爲人知,唯有自己藏起來舔傷口。這是中國原生家庭的大部分現象,更是無法消失的傳統。就像電影《春潮》,這部講述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原生家庭故事,三個女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最終在隱忍中爆發。正如影片所說的那樣:你的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你和世界的關係。

童年的傷不會消失,只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着

電影《長江七號》上映後,口碑受到一致好評。周星馳卻在採訪中透露,很多情節都是自己小時候經歷過的,電影裏父子倆坐在商場外面看着電視樂呵,周星馳本人小時候看電影也是要蹭商場裏的電視機。成年後的周星馳才華橫溢,卻屢次被傳出與他人不合,人緣差,內向不愛說話等等,這些都可以歸納爲童年逆境所造成的。

而童年逆境造成最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呢?

《深井效應》舉了個例:43歲的程序員艾凡在某天晚上突然出現中風半癱,直接尿失禁尿在牀上,妻子在把他送到醫院後醫生告訴他,可能永遠都好不了了。可實際上,他並沒有不良嗜好,週末會騎山地自行車運動,空閒時帶兒子一起打籃球,不抽菸,無致病危險因素。而他究竟是怎麼發病的呢?答應也是童年逆境。

娜丁·伯克·哈里斯是一名國際知名兒科醫生、童年不良經歷研究領域專家,她通過多年的臨牀實踐和30000份的案例研究發現,童年不良經歷,不僅會影響未來的心理健康,更會影響身體健康,攻擊我們的免疫系統。她在《深井效應》這本書裏提到童年逆境帶來的不良反應,有很多正是我們所遭遇過的創傷,也許至今未能癒合。

那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遭遇過這種創傷呢?在美國有數百萬,而在全世界則有好幾億。作家們會把經歷童年逆境的人通過文字來扭轉命運,賦予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惜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從未走出過陰影和傷害。

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爲何不能自動癒合傷口?斯德哥爾摩效應告訴答案。斯德哥爾摩效應是指人質被綁架後,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裏,慢慢地,人質有可能會愛上綁匪。親子關係也是這樣,有些嚴厲的父母會有個很聽話和愛他們的孩子,這其實是並不正常的。所以那些沾沾自喜以爲指責打罵孩子後,孩子反而更愛自己的父母們千萬不要高興太早,因爲童年創傷不會那麼容易消失,它只會一直停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裏,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再爆發出來。

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就提到過這個行爲,一對相愛的情侶約翰和瑪莉關係很好,卻因瑪莉總是把洗手間弄得很亂而讓約翰在某一天突然爆發,爲什麼會因爲這件小事而爭吵甚至上升到指責對方自私呢?原來是因爲約翰從小生長在一個兄弟姐妹很多的家庭裏,而約翰也是家中存在感最少的那個,他經常被忽略中,因此在成年後找伴侶,他更希望對方可以多重視自己,以至於多次提出對方缺點不改時,便爆發了戰爭。

親密關係向我們很好的詮釋了爲什麼有時候會看到配偶表現出讓我們很難理解的行爲。比如對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觸碰,實際上這也可能是對方潛意識裏無價值感和不安全感的表現。再反觀這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瑪莉,她之所以總是弄亂房間,實際上小時候亂放玩具曾被爸爸懲罰過,可效果卻出其不意,朝着反方向走了。

如果成年後我們可以直面內心的傷痛,能意識到自己所作所爲都跟童年所遭受的傷痛有關係,或許就可以正面解決。克里斯多福·孟認爲,兩個人最近的距離是面對傷痛。如果你能直接面對自己心中最深層次的傷痛,就找到了解你們矛盾的最好方法。

“棍棒底下出孝子”早已過時,打孩子只是家長釋放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的出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我的母親也是經常拿這句話教育我,以便她在打我的時候可以打得理直氣壯。不可否認,老一輩人的觀念還是認爲,打罵孩子是教育,是在規範孩子的行爲和品性,以避免孩子長大了成爲偷雞摸狗之人。

古話不能全信,也不能完全被推翻。當人感到被威脅或緊張時身體裏的腎上腺素分泌過旺,這時候如果能夠跟人打一架就能釋放出來,而當家長面對孩子時,打孩子便是他們釋放腎上腺素的途徑。

可是家長忘了一點,當你打孩子的時候是完全不公平的,因爲孩子不可能跟你打,也打不過你。以至於最後家長的腎上腺素分泌了,可孩子卻沒有釋放,長期下來孩子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就會比正常人高很多。

這個後果會導致孩子變得敏感,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老實聽話。可事實上當腎上腺素堆積到一定程度不能釋放和發泄出來時,便是最危險的時候。比如我們看到大街上有人因爲一點小口角而發生殺人事件,還有著名的高校大學生殺人等等。種種現象都說明,打孩子百害而無一益。家長想要一個老實聽話的孩子,卻不知道這是在給自己埋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炸,也會讓孩子的整個身心健康受損。

長期生活在恐嚇、威脅家庭裏的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會更焦慮,更容易產生恐慌情緒,這樣的孩子大多是小時候聽多父母說的“你長大了沒出息、你要完蛋……”之類的話。家暴有打孩子和冷暴力兩種,家暴是直接性的傷害,冷暴力則是間接性的傷害,但這兩種家暴的後果都一樣,父母的目的達到了,但孩子的內心卻深受其害。

看過一個新聞,父母帶孩子在景區遊玩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商店一個陶瓷杯子,店員要求父母賠錢。沒想到父母竟對孩子說,這是你打壞的,就把你賠給他們吧。說完,父母便真的開車走了。而孩子就被孤零零地留在商店裏,直到商店要關門,店員纔不得已報警求助。找到孩子父母時,他們都已經回家了,要知道家與商店有幾個小時的車程,最後還是在警方的嚴厲要求下這對父母纔不情願的出來接孩子。

這個故事有沒有勾起大家的一些回憶?小時候我們是不是也經常被父母開玩笑的說,如果你弄壞了什麼就把你賠給別人之類的話。雖然是開玩笑,對孩子來說卻是當真了。最可怕的是,竟然真的有父母把孩子“賠”給別人就不管了。

冷暴力只源自於父母的一句話“誰叫他不聽話”,看似輕飄飄的回答卻足以把孩子的心扎得血肉模糊。冷暴力有時候帶來的傷害,甚至比打孩子更嚴重,這也是造成童年創傷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允許讓孩子有失誤和挫折

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表示在看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獲得很大力量,他也正是用這種終身成長的心態幫助微軟在智能時代獲得強大的競爭力。

事實上,一個企業想要改變核心文化把原來的天才型思維轉變到成長型思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每個員工從態度和思維都能擺脫束縛,戰勝挑戰,進而推動各自成長,並由此推動企業的成長。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把對孩子的苛責轉化爲鼓勵,當孩子考試差的時候不要一昧指責孩子太笨,教過那麼多次都學不會,這樣只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對學習產生負面情緒,這跟父母的心態有很大關係。

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孩子瞭解每次挫折中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從每一個成就中學習的重要性。要知道並沒有多少人會在意你犯錯的細節,只會關注你最終取得的結果。

在親子教育中,生孩子的氣往往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建立。享受親子生活應該是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允許孩子有失敗和犯錯的時候。企業管理員工也不可能要求每個員工都做到百分百完美,父母想要跟孩子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也不該完全苛求孩子變得完美無暇。

“成爲積極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了不起的孩子”!

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就有一個積極的母親,在他只有兩三歲時,遇到不明白事或不能接受的事從來不聽大人解釋,而是直接在地上躺着打滾,哭鬧一兩個小時。他的媽媽見狀並沒有打罵,而非常有耐心地笑着說:“這個孩子啊,將來長大了,會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還是會變成一個大無賴呢?”

我們常說父母應該要包容孩子的缺點,要有慈悲和耐心,很多父母都以爲自己做得夠了,可事實上並沒有。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對孩子就非常有耐心。她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無條件的尊重和包容,她也從不打罵和嚴厲對待自己的孩子。有一回,她和小兒子走路回家,半路上兒子說想玩一會兒,不想走了,雖然她當時並不願意,可還是回答兒子說:“好”。於是就耐心地等着兒子在路上玩夠了再走。

這樣一件小事足以說明媽媽的耐心,也足以讓大家反省自己有沒有在生活中這樣耐心的對待自己的孩子。樊登說,孩子的叛逆期我們不應該想的是如何對付,而是想着如何幫助他變更好。

再讓人頭痛的孩子都將度過叛逆期,只是看父母在這個過程裏怎麼去教育和對待,也許不經意的傷害就會成爲終生的陰影。

最後

親子關係的建立多少跟父母自身的成長也有關係,原生家庭的不和睦大多是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選擇陪伴孩子閱讀,在書本中找到跟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即使是遇到青春期,只要陪孩子一直閱讀下去,相信都會有共同的語言和興趣,不會產生代溝。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慢慢成長父母慢慢變老的時候,唯有書本里的知識與內容不變,那些從閱讀中得到的道理從來不會因爲時間而改變。

《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裏也提到,成熟而健全的人格會讓親子關係更健康。身爲父母,所有的養育焦慮、教育分歧、正面管教、思維錯誤都源自於不願意直面自己身上的問題,從而一直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也許你不知道,當你的孩子成爲父母時也會像你一樣,說不定遇到的新問題會更多,更加無法和孩子溝通交流。最好的辦法就是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長,放低身份,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童年逆境,找到親子關係良好建立的突破口。

作者:維安 ,親子閱讀推廣人,以閱讀養育孩子,滋養童年。本文爲作者原創文章,轉載請帶上作者簡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