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安90後夫妻生9個孩子住大山深處一事引熱議。

6月8日,都安縣宣傳部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該情況屬實,但部分內容與網傳不符。

當地幹部曾多次宣傳生育政策,但效果並不明顯。目前,這家人共11口全部享受最高品類低保,每人每月350元。

這讓我想起,前幾日知名舞蹈家楊麗萍發佈了一條視頻。

視頻下有一位網友評論了楊麗萍,她說到,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一個子女,到老也享受不到兒孫滿堂的快樂,即使再美再優秀也逃不過歲月的摧殘。

這名網友的留言遭到了很多人的圍觀,很多人都說,對於普通人而言,她說的沒錯,只是她噴是藝術家,這就是她的錯。

不久之後,楊麗萍出面回應,她說到:“只要認爲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相對於這兩個不同的生育觀,一個是普通人,一個是知名舞蹈家,從他們兩個的生育觀中我看到了中國式生育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念:

一、每個人需求都不一樣,對生活的需求不一樣

有一部分人覺得,孩子多老了就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特別是50.60年代人的老思想。

而這對90後小夫妻生了9個孩子,一是違反了相當規定,二是沒有爲孩子們的未來着想,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年喫喝穿用都需要花錢,更何況9個孩子,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了,9個孩子每個月的花費也是相當的驚人的,那麼這對夫妻在貧乏的經濟條件之下,夫妻倆的生活壓力會越來越大。

爲什麼這對90後小夫妻要生這麼多個孩子呢?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在農村裏,很多老一輩家裏都生了8-10個孩子。

他們覺得,只要有一個孩子爭氣,全家就復活了。

在農村一個養兩個也是養,不追求質量只追求數量。數量越多成功的幾率越大。多給孩子多張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城市夫妻的生育觀:質量遠比數量好

曾經有媒體曬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大概費用:北京278萬、上海247萬、深圳218萬以及廣州201萬

如果在一線城市一個孩子養大要200萬,那麼兩個孩子就要400萬,也就是意味着資產沒有400萬—600萬以上家庭財富根本就沒有底氣去生二孩了。那麼一個從出生的嬰兒,撫養到研究生畢業差不多要25年。從小學到高中期間,雖然在公辦學校的學費不高,但加上生活費用一年也是要5萬元。而藝術、作文、奧數、英文、理化等培訓費少則3—5萬/年,多則8萬—10萬。這樣9年義務教育加高中3年,共計12年又是100萬超過了;大學四年、研究生2年應該算是省錢時期,不考慮很多去了國外附加費用情況。每年3萬生活費加學費1萬,另外加旅遊、學車、培訓等費用2萬,那麼每年不會少於6萬,共計36萬。也就是從出生到研究生畢業差不多要花230萬左右。

隨着近幾年應試教育的加強,很多家庭父母從幼兒園開始就給孩子報名各種培訓班,每天不僅需要大人花費相當多的精力陪伴在左右,還要每月花費相當多的工資來給孩子付報名費。

上了小學之後,各種考試接踵而來,很多父母甚至都感覺到現在孩子的教育壓力大如山,這時候誰也不敢輕易生二胎,一個孩子沒有培訓好,也就無從談起再生老二的念想了。

大城市裏很多人覺得生一個娃已壓力很大,因爲沒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再去生了,生活是自己的,自己對自己負責,對孩子負責纔是真正的負責。

三、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開心就好

放眼望去,也有很多不婚不育者,他們都有着特殊的身份。

比如舞蹈家楊麗萍之所以能在舞蹈上有如此的成就,與她對舞蹈事業的熱愛與追求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她爲了舞蹈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甚至犧牲了自己作爲母親的權利。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

對楊麗萍而言,舞蹈就是她的女兒,藝術就是她的兒子。

就像楊麗萍說:“孤獨,是自己認爲的孤獨,而不是同流合污,在鬧市裏要安靜,在最安靜的地方,會感覺水是你的伴侶,雲也是你的頭髮,空氣都是你的氣息,這就不孤獨,一點都不孤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身爲外人不多評論,唯有希望每個成年人都在有生之年能夠活得開心和知足,儘管這對90後小夫妻已經生下9個孩子了,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如今經過這樣的報道,我相信社會也會關注這對小夫妻,也希望他們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

你對這對90後小夫妻生9孩的看法是什麼?歡迎下方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