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鼻内或鼻外因肺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和全身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寒战、剧烈头痛、患侧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甚至失明,如不及时治疗可鼻疖是鼻腔前半部皮肤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局限性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常由于慢性鼻前庭炎,或因不良习惯如挖鼻,拔鼻毛造成皮肤损伤发炎,或因患糖尿病抵抗力弱而引发。

由于鼻疖位于鼻部危险三角区内,面部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膜,三角区的静脉血可通过内眦静脉,眼静脉汇入颅内海绵窦。若挤压疖肿,使细菌,脓栓循血流逆向流动直入海绵窦,可引发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此病死亡率高。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寒战、剧烈头痛、患侧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甚至失明,如不及时治疗可累及对侧,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或留下眼和脑的后遗症。所以,鼻疖一旦形成,严禁挤压,对未成熟者忌行切开,以免炎症扩散。累及对侧,严重的可危及生命,或留下眼和脑的后遗症。

中医辨证看法是:邪毒外袭证是指邪毒外袭,以外鼻部疼痛,并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粟粒,或疮顶现黄白色脓点,伴头痛、发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疖证候。 关于鼻疖:鼻疖为病名。又称鼻疔(见《外科启玄》)。是指生于鼻部的疖肿。主要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状若钉盖、顶有脓点如椒目。本病一般数日内自行破溃,排出脓点而愈。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转为疔疮走黄的重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疔疮者,言其疮形如钉盖之状也。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症状

鼻疖·邪毒外袭证初起表现为外鼻部局限性焮红,或麻或痒,继则渐次隆起,如粟粒,渐长如椒目,焮热微痛,根脚坚硬,有若钉钉之状。3~5天后,疮顶现黄色脓点,顶高根软,多自溃脓出,肿消而愈。一般全身症状不显,或伴头痛、憎寒、壮热、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火热邪毒,袭滞于鼻,蒸灼肌肤,气血凝滞,聚集不散而成疔疮。故见局部红肿如粟如椒,焮热疼痛。热毒久聚肌肤被灼腐成脓,《黄帝内经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自溃,肿消而自愈,此乃鼻疔常见之顺证。热毒壅盛,正邪相搏,故证见憎寒壮热。由于邪毒上扰,内困清窍而不泄,清阳受阻而不达,故头痛。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治疗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可用五味消毒饮[备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减治疗: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青天葵清热解毒,蒲公英、紫地丁苦寒泄热消肿。

2.若疼痛较甚者,加归尾、赤芍、丹皮以助活血止痛。

3.若脓成不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助消肫溃脓。

4.若有恶寒、发热,配入连翘、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

5.若病情严重,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备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桑白皮、生石膏、天花粉。成药可服牛黄解毒丸。

草药: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 g,水煎服。2.翻白草、鬼针草、地丁各30 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透脓。

外治法: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以药液热敷患处。2)玉露膏[备注]玉露膏(经验方):美蓉叶研成极细末,以凡士林调成20%油膏、金黄膏涂敷患部,或紫金锭[备注]又名玉枢丹,出《片玉心书》、四黄散[备注]四黄散(《证治准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滑石、五倍子研末。调水涂敷。3)选用野菊花、芙蓉花叶、苦地胆、鱼腥草等捣烂外敷。4)脓成顶软者,局部消毒后用尖刀片挑破脓头(以脓出为限),忌将疮顶切开过多,以免导致脓毒走散。

鼻疖患者日常保健

(1)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

(2)忌食辛辣炙博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

(3)戒除挖鼻及扯鼻毛之坏习惯,根治鼻病,保持鼻前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