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一周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整个中国经济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出现了“6.8%的缩减”,也就是-6.8%。

对宏观经济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经济一直是由“出口”、“投资”和“内需”三驾马车来拉动。一月以来的“疫情”首先对内需造成了加大幅度负面影响,而“出口”由于“疫情”全球爆发也已经出现严重下滑,因此,拉动“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增长的引擎,必然是投资。这实际上也是“新基建”近期风生水起的由来。

什么才是新基建

早在2018年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的新基建热来源于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把新基建概括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所谓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换句话说,新基建除了新型IT基础设施之外;所有行业与IT都在融合,可以理解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拓展到了全行业和信息化部;而各个行业的基础创新,也离不开IT。因此,新基建特别明显的体现出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对整个IT产业都是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基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第二,新基建可以推进科技的创新;第三,带动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曙光云计算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袁伟认为,新基建实际上就是数字新基建,发展数字经济除了对产业有明显的带动提升作用之外,还可以解决目前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过去一二十年来在机场、高速、铁路等传统基建方面都做得非常不错,甚至有了“基建狂魔”的美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今,几乎全国不同层级的各个城市都在思考定位自身城市的发展方向,朝着智慧城市的目标迈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基建”的组成部分。

“城市是我国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和进程将在长期水平上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袁伟表示,“国家提出新基建的意见之后,很多城市也积极行动起来了。”

我们知道,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曾经只有少数大城市才需要面对的拥堵、污染、安全、管理等问题,成为大多数城市都需要解决的难题。为了应对城市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各省市大力投资建设智慧城市,投入金额逐年升高。

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产业促进、民生服务与体验、精益城市治理、绿色能源与生态环境等多场景实践。

以中科曙光助力成都智慧城市建设为例:2009年由中科曙光投资建设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在成都市高新区启动。作为我国首家以企业投资、运营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建设的商业化运营的城市云计算中心,如今已接入成都市及下辖区县两级政府上百个部门三百余项政务应用系统,为成都市电子政务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中小企业日常运营等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因为此,成都市借助发展数字经济,跃升成为新一线城市之首。

今天随着场景化的逐步深入,智慧产业发展得越来越“接地气”,智慧城市发展逐步向产业端渗透。有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超过2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占GDP 比重27.6%,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8.3%、35.9%和7.3%。

中科曙光认为,随着产业特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得到体现,因地制宜、策略部署的理念越来越重要。或许在智能时代,智能加持下的优势产业将取代“市花”、“名人”等传统城市标签,成为城市新名片。

解码未来智慧城市

4月23日,在由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与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联合赛迪智库、赛迪顾问等机构共同推出的《数说新语·解码“新基建”》节目中,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曙光云从科技演进的视角发布“智慧城市趋势预测”,展望未来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展方向。

“根据城市发展的切实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正进入‘去粗取精阶段’。”袁伟解释说,为厘清新阶段发展脉络,曙光云从智慧城市建设者的视角,对未来智慧城市的趋势给出了以下预测。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将从技术驱动向刚性需求驱动转变,后期在改进大数据系统、城市积累数据、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更多会以需求为驱动。

第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政府、城市、企业、中小规模方案商等的深度融合将越来越普遍,智慧城市将由政府或有限参与方主导变为多方共同构建互相融合的产业链和立体化的生态圈。

第三,源创新是从0到1的创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这种大型系统性工程而言,模式、流程等的创新和优化尤为重要,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将从依靠“源创新”向依靠持续性“流创新”转变。

第四,智慧城市发展对智能提出更高要求,模型复杂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更全面、更一体的技术体系,如算力融合、城市云中心或城市云脑等形态。因此,以城市管理需求为服务主体的一整套“云+大数据+AI”新一代信息系统,将是城市新兴基础设施统筹布局的主流形式。

第五,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省市、县域多级并进的态势,一批“小而精”的数字产业突破点,同样能在全国数字产业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因地制宜、策略部署”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常态。

第六,据IDC发布的《2019年全球智慧城市十大预测》,2019年,原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将阻碍30%的中国3~5线城市对新技术的应用,新老系统的连接也将带来较大安全风险。因此,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战略重点”。

“城市不停转,曙光云不离线。”袁伟表示,近年来,曙光城市云一直不断在模式、流程上寻求持续性创新,在城市云建设和部署中,不断提高技术赋能的同时注重运营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多样化、个性化的行业和用户,推动产业智慧化,助力数字经济向前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推动新基建,不仅可以帮助中国经济从疫情中恢复,同时也可以带动产业升级,让中国经济重新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文/余文

《科技看门道》坚持深度报道,希望能通过资深媒体人对IT产业热点新闻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创新模式——不仅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科技看门道》主笔在行业渠道媒体拥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历,不仅对IT消费类和企业级软件、硬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均有较深入的理解,同时见证了中国IT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圈包括分销、零售、SI、ISV和CSV的进化历程,见证了金融、能源、制造、医疗、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之路。

《科技看门道》相信,IT产业在供给侧的改革——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将会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