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有個小縣城還真有點了不起!早在1000多年前,李白就狠狠地誇過它。青弋江潺潺淌過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穿越四季,承載着一段又一段故鄉的記憶。

這裏的宣紙、油紙傘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2014年開始,這裏連續四年被評爲中國深呼吸小城!

這個小城就是安徽涇縣,自古便被稱爲“江左名邦”。

說它是小縣城裏的“梅長蘇”,你可能就懂了!

這裏的風景美如畫

桃花潭

涇縣的桃花潭鎮因美麗的桃花潭得名。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這裏留下《贈汪倫》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峭巖上古藤綴拂,煙霧繚繞。駕一葉扁舟泛遊其上,一篙新綠,微波漣漪,彷彿自己也和李白一樣成了個謫仙似的人物。

月亮灣

驅車而至月亮灣,撲面而來的是陣陣清風,夾雜着翠竹的清香。闖入眼簾的是巍巍青山,靜靜流淌的小河。耳旁一片靜謐,只偶爾聞得遠處傳來的船工號聲……

這裏曾被多家電影製片廠選爲外景基地,《月亮灣的笑聲》、《月亮灣的風波》等多部優秀經典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外景。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兩岸走。遊人擺脫都市的喧囂、工作的煩惱,在這裏漂流、戲水,用所有的感觀去採擷自然的氣息,享受這裏詩意般的綠色生活。

水墨汀溪

汀溪風景區集綠水青山、林海茶園、奇花異樹、怪石深潭於一體,四季分明,一派純生態“水墨丹青”絕版地。

兩岸的山色風光移步換景,讓人目不暇接。水色如翡翠,如同流動的國畫。山色賽黛玉,乳白色的雲霧飄忽繚繞期間,也許只有身臨其間才能確切感受汀溪的美。

緩步在山澗溪流的小徑,漫步在一座座木質的吊橋上。放眼望去,一片綠樹濃蔭盡染清,路邊翠竹如劍。山澗溪水潺潺、清澈透亮,別有一番風味。

涇縣的自然風光着實不錯,但是看內涵還是要走進古鎮,逛一逛,瞧一瞧。

多的是故事滿滿的古鎮

查濟古鎮

查濟古村落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羣之一。

它沿溪而建,有小橋,流水,人家。如果不是被幾個畫家偶然間發現,可能到今天依舊不爲人知的隱藏在皖南的山裏,保持着日出而作日末而息的安閒。

這座曾經有108座廟宇,108座祠堂,108座橋樑的神奇村落,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後,雖大半殘破,卻依舊是當今保存最爲完好的元明清三代古民居羣。

溪水邊洗衣的人兒,貪戀夏日清涼的孩子,在溪水中嬉鬧玩耍,還有路旁歡快搖尾巴的狗狗……昔日的繁華變成了今日平靜的農居生活。

查濟的原生態還表現在它的夜晚。這裏沒有商業化的燈火通明,只有零星的燈光和晴朗的夜空!

章 渡

章渡古鎮也稱涇溪古鎮,位於皖南涇縣縣城以西20公里處,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曆史。古鎮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具江南水鄉情調。此建築一戶接一戶,延綿約1、2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江南千條腿”——吊腳樓,又稱吊棟閣。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曆史。唐代詩人李白遊歷涇縣時還曾譽章渡爲皖南之“西來一鎮”,他遊歷章渡南面的大藍山,寫下詩作。“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恨君阻歡遊,使我自驚惕。所期俱卜築,結茅鍊金液。”

唐代那時的章渡是涇縣的水陸重鎮,在此設埠置州,管轄三縣。滔滔青弋江的水從鎮邊流過,航運的發達使得小鎮興旺,便有“千足吊腳”之稱。而章渡老街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被稱爲吊棟閣,位於章渡老街南側,均爲臨街店鋪。另一側則臨青弋江,每當發大水的時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遠遠望去,吊棟閣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寬4米,青石鋪面,中有條石爲軸,舊時爲方便獨輪車行走而鋪就。一條約百米長的窄窄街道,靠江這邊就是“吊棟閣”,另一邊大都是破舊和廢棄的房屋。據介紹老街在古代是涇縣西南商賈雲集之地,抗戰期間又成爲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赤灘古鎮

赤灘是青弋江航道上一個古老的水上重鎮,曾是涇縣歷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鎮之一。

這裏鄉風淳厚純樸,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種生活內容和方式都深刻地烙下了民俗文化的印記。

雖然古鎮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漫步其間,依然能從那整飭的鵝卵石道、錯落有致的馬頭牆間感受到它曾經的輝煌。

桃嶺盤山公路獨具皖南山水之精華,曲折驚險,風景獨特,青山或竹海連綿,偶有水庫遼闊,是適合自駕、騎行的好地方。

涇縣這座小城,還有很多臨近失傳的老手藝,如果你來,一定要去看一看!

那些快失傳的老手藝

油紙傘

攝影:老炮叔叔

曾經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一把油紙傘,卻漸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如果你到涇縣,一定會訝異於它的存在。

涇縣雨傘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曾經輝煌一時的油布傘,如今只剩下國民油布傘廠一家。

攝影:老炮叔叔

由於是手工製作,製作技藝長期以來全靠老師傅的口傳心授,師徒傳承,工匠全憑悟性和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掌握。

寂寥斑駁的馬頭牆,煙雨空濛的青石巷,一把橙黃的油布傘,是誰家姑娘姍姍而行,把這潑墨山水畫般的韻味,搖曳在涇川的記憶中。

“天下第一剪”

攝影:老炮叔叔

在涇縣,有家剪刀鋪子——後山剪刀,這家鋪子出品的剪刀,被譽爲“天下第一剪”。

攝影:老炮叔叔

2014年“後山剪刀”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攝影:老炮叔叔

隨着歲月的變遷,純手工製作的後山剪刀由於生產成本過高,生產工序複雜,曾經的“一剪難求”已處於失傳的邊緣。

宣筆

攝影:老炮叔叔

文房四寶之首的宣筆,宣筆原產地爲宣城市宣州區和涇縣。其製作技藝源於秦代,盛於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別小看這樣一直毛筆,一直手工毛筆的成品,從選料到加工到檢驗包裝需要一百零八道工藝,極爲複雜。

宣紙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因宣紙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2009年9月30日,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裏是宣城涇縣,你來過嗎?

關注:皖南自助遊

最接地氣皖南旅行、自駕、攝影、親子、美食攻略分享

資深領隊爲您解答皖南旅行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