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雕像被推倒之後,英國示威者的下一個目標是BBC?

[環球網報道 見習記者 崔妍]“一旦雕像全部被推倒,是不是該輪到拆除BBC(英國廣播公司)了?” 16日,英國作家克里斯·斯威尼(Chris Sweeney)在“今日俄羅斯”(RT)網站發表了這樣一篇專欄文章。文章表示,在英國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愈演愈烈之際,按照示威者試圖摧毀一切與歷史種族主義有關東西的邏輯,與納粹和奴隸制歷史有關聯的BBC等英國媒體也許會成爲下一個目標。

文章在一開始提到,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正在“分裂”英國。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爲例,對一些人來說,他是努力贏得戰爭的英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他是“令人憎惡的”種族主義者,他曾被指控用毒氣殺死“未開化部落”,以及曾因“政策失誤”導致一場300萬人死亡的孟加拉饑荒。

斯威尼表示,丘吉爾雕像的“倒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在這場抗議浪潮中,高呼“黑人的命也是命”的示威者們推倒了一座座與種族主義相關的歷史人物雕像。他同時問道,在推倒了“沒有生命的”、“數量有限的”雕像後,抗議者下一個目標又會是誰?

斯威尼說,也許會是媒體。

他提到,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報紙市場,英國媒體長期以來一直擁有很大的權力,並受到民衆的尊重。以著名的英國廣播公司(BBC)爲例,它幾乎是每一個英國人都引以爲豪的“英國品牌”,也是“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新聞網站”。如果BBC報道了什麼,“那就很有分量。”

但他接下來提出,就是這樣一個在英國民衆心中代表着所謂“公平和言論自由”的BBC,它的第一位總幹事約翰·里斯(John Reith)卻是納粹的同情者。

而里斯也絲毫不羞於承認這一點。在談到希特勒消滅了85名反對者的“長刀之夜”事件時,他說:“我真的很欽佩希特勒清理了這場看上去像處在初級階段的叛亂的方式。我真的很欽佩他們所採取的激烈行動,這些行動顯然是非常必要的。”

他還曾這樣稱讚過希特勒和納粹:“我相當肯定……納粹會收拾殘局,讓德國重新走上成爲歐洲真正強國的道路。”

文章還說,里斯對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也頗有好感。相較之下,里斯並不喜歡丘吉爾,試圖讓他不要通過BBC傳播自己的想法並遠離BBC。

另一位納粹的“同情者”則是《每日郵報》聯合創始人之一——哈羅德·西德尼·哈姆斯沃斯 (Harold Sidney Harmsworth)。文章提到,哈姆斯沃斯曾利用《每日郵報》公開支持英國法西斯聯盟。他還曾給希特勒寫信並幾次拜訪希特勒,收件人一欄寫的是“阿道夫大帝”。

斯威尼還說,即使是立場爲“自由主義”的《衛報》也難逃與種族主義的聯繫。其創始人約翰·愛德華·泰勒(John Edward Taylor)曾在自己的棉花種植園中使用奴隸。不僅如此,《衛報》還曾站在美國南方邦聯的立場上反對林肯廢除奴隸制的努力。該報的一篇文章寫道:“當他(林肯)被選爲美國總統時,對美國和世界來說都是邪惡的一天。”

基於這些理由,已經有很多人在美國請願網站change.org上請願要求關閉《衛報》。

對此,斯威尼在文章中表示,分析媒體並不是那麼簡單。但如果按照示威者試圖摧毀一切與歷史種族主義有關東西的邏輯,那麼與納粹和奴隸制歷史有關聯的BBC、《每日郵報》、《衛報》等英國媒體也許都會成爲下一個目標。

與此同時,作者也點出了一個“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沒有這些媒體,我們甚至不知道應該拆除或保護哪些雕像。”他隨後提到,媒體在英國社會中仍然發揮着核心作用:它們引發辯論,併爲評論者提供平臺。此外,它們還會對選舉產生影響併爲此提供了數百萬種意見與聲音,而且它們理應繼續發揮這些作用。

緊接着,他寫道:“就像那些雕像一樣,它們都引發了爭議。如果我們推倒了雕像,按理說下一步行動就是推倒‘書架’。可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們還會剩下什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