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出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可是也有极少数人是例外,如刺杀秦始皇的刺客荆轲,虽然刺杀失败,但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是为什么呢?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在战国末年,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看到了自己即将失败的命运,其中燕国想通过刺杀秦王来扭转不利局面。荆轲作为一名剑客,成了刺杀秦王的最佳人选。荆轲在临行前发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声。荆轲深知,无论刺杀能否成功,他都没有生存的可能性。他之前一直在寻找一个同行的高手作助手,可是燕国只给他派了一个“猪队友”秦舞阳,这位号称13岁就杀人的勇士,见了秦王就发抖。

荆轲和秦舞阳

荆轲和秦舞阳刺杀行动失败了,只留下一个图穷匕见的成语,荆轲死后,人们依然把他当作正面人物来歌颂,特别是他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让人感动。荆轲的事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对秦朝的暴政是有深刻反思的,因此,他比较客观地记载了这次刺杀行动。因为秦朝统治时间太短,因此在舆论方面,各个原来的小国还有各自的势力和话语圈,这些人对秦朝的统治是极其不满的,因此对反对秦朝的荆轲也持歌颂态度。也就是说,在军事层面,秦王是统一了全国,但在思想领域,并没有完全控制好,人们对秦朝的敌视态度非常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秦朝想防也防不住。

秦始皇

后人多赞颂荆轲,是因为荆轲为自己的君主尽忠,为本国百姓而去执行有去无回的任务,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特别值得人们学习。特别是各个时代拥有众多门客的大人物,他们往往会把荆轲当作榜样来教育引导手下的门客,希望他们也能像荆轲一样勇敢无畏,忠诚于主公。这个例子有很强的带节奏的效果,把手下的门客们鼓舞得热血沸腾。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也加剧了荆轲由一位失败勇士变成正义英雄的转变。

荆轲和太子丹

人们喜欢对历史进行各种遐想,也是加剧荆轲热度的原因。假如荆轲刺杀行动成功了,历史又将何去何从?这种猜想本身就极有探讨性。从历史的车轮发展趋势来看,这次失败更能说明人心向背的规律,以及人们对历史的感慨。这样传播越来越快,有的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速度。

司马迁

总之,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成功失败自有其内在规律。希望人们能从秦朝的速亡,看出其内部有超强的不稳定因素。所有的人都知道荆轲刺秦对历史的重要性。秦朝发出的评价没有打败其他六国发出的评价。从侧面看出秦速亡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