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态,健康生活——关注"心理科普",科普实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

俗话说的好:"买家不如卖家精",当我们沉迷于购物的欣喜时,却不知我们已经甘心情愿的踏入了商家设计的消费陷阱。商家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原因,从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消费陷阱,促进了消费者购买的速度。

下面揭秘商家常用的6个消费心理学陷阱:

一、心理账户

为什么女生在衣服、化妆品上总是忍不住买不买,就算价格昂贵也是毫不犹豫剁手,却对某些商家几毛钱的东西还挑三拣四?为什么男生对游戏、电子产品购买非常大方,但是身上的衣服穿了两三年却不舍得买上一件新的?

如同每个人拥有多个账户,如工资账户,投资账户,消费账户一样。心理账户是指我们会将金钱的来源以及金钱的花费进行心理分类,将金钱放在相对应的心理账户。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此广告抓住儿女孝顺的心理,脑白金则不再是一款保健品了,而被暗示成了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代表,为了这份孝心,再贵儿女们也愿意在上面消费。

二、锚定效应

去理发店时有人问你,我们有59,89,149的美发套餐,你选哪一个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89的。59元的套餐怕它理不好,149元的套餐太贵,觉得没必要,于是便选个适中的。

我们总是把先接受的信息作为参照物,在新接受到信息的锚定作用下,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这是因为大脑决策时急需一个参照物,在没有参照物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不踏实,以至于难以决策,而当有参照物时,哪怕这个参照物有多么不靠谱,都会让我们做出一个安心的决策。

飘柔洗发水瓶上标明建议零售价9.9元,而在实际销售中只卖8.5元。当消费者先看到9.9元,内心已经把9.9元作为参照物,这种建议价和销售价的价差会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更愿意购买。

三、损失规避效应

同样一件物品,两个不同的标价方式,你感受一下:第一种,99元包邮;第二种,90元,邮费9元;虽然整体价格一样,但第一种能够让我们更好受些。

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同时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损失了,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收益正效用的2至2.5倍。运用损失规避原则可增加人们对免费产品的后续增值服务的使用。

一段时间内免费开放产品的特定功能,到后期,顾客已经对该功能产生依赖,最终只能通过付费来享受这个功能;开美容店,先邀请客户1元体验,如果客户体验满意,则推荐客户办卡。

四、预期效应

餐饮在菜名面前加一些带点异域情调的、时髦的词语,如“阿拉斯加银鳕鱼”,我们还没吃到,就已经感觉它会比普通的鳕鱼味道更鲜美;将同样的咖啡放在高档次的器皿和一般的器皿中,人们会觉得高档器皿中的咖啡味道更可口一些。

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广告等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产品、服务等的正面预期。价格是质量象征的一部分,同品类、同质量的产品,如果价格偏低,人们不自觉地就认为它是差的。

《非诚勿扰》靠社会话题、心理研究等成功架空了人们的相亲预期;《舌尖上的中国》用文化历史重新包装了人们对饮食的基本预期。海底捞,用无微不至的服务,架空了人们对火锅饱腹的预期。

五、曝光效应

挖掘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听说,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是因为,这些广告的播放率很高,它们不断地重复出现在电视中,以致于只需某些字句,我们就可以想起整个广告片段。

曝光效应指的是,一件事物如果经常出现在我们眼里,我们会增加对它的喜好程度,因为人是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当我们有需要购买同类型产品时,第一个想到或考虑购买的就是这个牌子。

拼多多广告就是利用传播媒介,使其频繁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不仅利用《好想你》改编而来的歌曲“拼多多,拼多多……”,而且不断出现在各种综艺广告,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它。

六、羊群效应

点开淘宝买东西,当商品出现同质化时,我们会陷入选择困难症,这时我们往往会对比两个数字,好评数和月销量,这两个数据往往决定了我们最终选择哪个商品。

当一头羊走动起来时,后面一群羊也会不假思索地跟随着前面的领头羊,不管前面是否有危险,生活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就会追随别人的购买行为。数字越大,我们认为购买的人越多,从众不过心理会发挥越大的作用。

如香飘飘广告词 “一年卖出三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加多宝广告词“连续几年销量第一”。各大品牌每年都豪掷万金办发布会,企图打造流行,只要有流行,就不缺乏追流行的人。

生活中处处充满套路,认清套路,最终选择权还是在你手里!

- The End -

作者 | 凌云 心理科医生阳光心态,健康生活关注百家号"心理科普",科普实用、有效、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参考资料:《营销心理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