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此役司马懿率兵四万,耗时一年,将割据辽东地区50年之久的公孙氏政权彻底消灭。不过战后,曹魏却对辽东地区采取了屠杀民众、迁移百姓等一系列“战略性”放弃政策,这是为何呢?

司马懿平定公孙渊

公孙渊,字文懿,是汉末豪强公孙度的孙子。公孙度自董卓之乱时开始崭露头角,由于辽东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远离战火纷飞的中原地区,这里成了北方士子和百姓避难的绝佳去处。颇有武勇胆略的公孙度据此割据辽东,甚至一度染指青州沿海地区。公孙度于204年去世后,其后辈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相继控制辽东,并臣服于曹操和曹魏。

相较于公孙康和公孙恭对曹魏态度之恭顺,公孙渊就显得颇有野心了。228年,公孙渊夺取其叔叔公孙恭的职位,曹魏为安抚公孙渊,对其进行册封。看到曹魏对他夺权行为的认可,使其肆无忌惮,不断在东吴和曹魏之间来回周旋。233年,公孙渊向东吴称臣,但害怕激怒曹魏,于是斩杀东吴使臣,告知曹魏。而曹魏虽然十分震怒,但由于忙于应对蜀汉和东吴,所以选择继续安抚公孙渊,并任命其为大司马。

234年,诸葛亮病逝,曹魏得以腾出手来解决辽东问题了。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开始负责此事。经过一番谋划,曹魏决定于237年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奉旨征召公孙渊入京述职,来试探他的态度。

如果公孙渊奉旨来到洛阳,那么曹魏就可以趁机将其软禁,以较小的代价解决辽东问题。如果公孙渊拒绝,那么就会给曹魏发兵辽东的理由。结果此举遭到公孙渊的激烈抵抗,毌丘俭未果退兵。自知已无退路的公孙渊于是彻底和曹魏撕破脸皮,自称燕王,改元绍汉,建制百官,定都襄平。同时称臣于东吴,又联合鲜卑,侵扰北方。

对于公孙渊的叛乱,曹魏方面早已开始准备。236年,曹魏从关中地区向关东调拨了五百万斛粮食用于赈灾,可见司马懿在关中为曹魏出兵积攒了大量粮草。238年正月,曹叡将身居关中的司马懿调回洛阳,司马懿未做停留,便率领牛金、胡遵等将,起兵4万人由洛阳出发进攻辽东。

当年6月,司马懿率军抵达辽水,连败公孙渊军。7月,当地连降30多天的大雨。司马懿利用辽水泛滥之机,以舟船行军,绕过公孙渊在辽河的防线,直逼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司马懿在外围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敌军,并放任其逃入城内,随后将襄平城重重围困。

由于襄平大量涌入士兵,城内粮草很快耗尽,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公孙渊军心涣散。到8月时,公孙渊已经支撑不住,遣使向司马懿投降,遭到拒绝。走投无路的公孙渊带着儿子突围,被司马懿追击斩杀于城东南的梁水之畔。公孙渊的首级被送至洛阳,困扰曹魏多年的辽东问题得以解决。

屠杀和迁民,曹魏对辽东地区的“战略性”放弃

消灭公孙渊后,如何控制脱离中央50年之久的辽东地区成了曹魏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曹魏的做法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辽东地区的人口,以免远离中原地区的辽东再次出现割据叛乱的情况。而减少人口最有效的方式无非两种:屠杀和迁民。

曹魏对辽东地区的屠杀。屠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震慑公孙渊在辽东地区的残余势力,强化曹魏的统治。从司马懿的做法来看,在出兵洛阳前,司马懿和曹叡就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曹魏军队进入襄平城后,司马懿立即在城内统计人口,将15岁以上的男子共7000余人尽数斩杀,并将首级筑成了“京观塔”。同时,公孙渊任命的大小官员将领2000余人也被一并处死。

筑京观是我国古人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胜利者会将失败者的首级砍下,摆放成高塔的形状,用泥土夯实,以彰显战功、震慑敌方。这种方式在春秋时期出现,东汉末年皇甫嵩在下曲阳(河北晋州)剿灭黄巾起义军主力后,将被杀的10万起义军的首级筑成京观。可以想象,皇甫嵩所筑京观的规模有多么“宏大”。从司马懿征讨公孙渊的行军路线(洛阳-孤竹-碣石)来看,曾经过下曲阳附近,想必司马懿一定耳闻目睹过皇甫嵩的“杰作”,所以才会在襄平城破后效仿皇甫嵩。

司马懿的这一做法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极大提高了他在朝中和军中的个人威望,也为他成为曹睿托孤大臣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孙渊残余势力也望风而降,乐浪、带方、玄菟等郡纷纷归附。

曹魏对辽东人口的迁移。汉末以来,辽东地区一直是人口净迁入地“汉末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司马懿消灭公孙渊后,初步核查辽东郡的户数为4万多,人口超过30万(以此比例计算,一户人口为7.5人)。再加上乐浪、带方、玄菟等地,公孙渊治下的辽东地区人口不下50万,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了,也难怪公孙渊会对曹魏有不臣之心。

为进一步消除辽东地区发生割据叛乱的可能性,曹魏随后又对辽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39年,也就是平定公孙渊的第二年,曹魏便下令将辽东东沓县吏民迁移至青州齐郡。240年,又将辽东汶、北丰县百姓迁移至青州齐郡。这种政策被西晋一以贯之,到276年时,西晋在原辽东地区设置平州,包括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五郡。经过近40年的人口迁移,此时整个平州地区只有18000户,以一户7人计算,也只有12万人,相较公孙渊时期有了大幅度下降。可见曹魏、西晋对辽东地区人口迁移力度之大。

曹魏对辽东的“战略性”放弃当然是出于有效控制辽东为目的,这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从长期来看,曹魏的这种做法却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一旦中原发生变动,人口稀少的辽东地区将很难抵挡其他民族的入侵。事实证明西晋在八王之乱后,很快便丧失了对辽东(平州)的控制,这里长期被高句丽占据,直到唐高宗时期消灭高句丽后,辽东才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