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愛喫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因此,如果能讓活着的沙丁魚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但有一位漁民例外,他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祕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現裏面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鯰魚以魚爲主要食物,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己份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着回到港口。

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從而對羣體起到競爭作用。

老鬼爲什麼要聊這個,因爲今年快遞江湖新入局的幾個玩家,在很多老鐵看來,正充當和扮演着類似的角色。

問題來了: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鯰魚?他們的“中途介入”能在快遞江湖翻起多大浪花,帶來怎樣的改變?

同爲“鯰魚”身,命數大不同

快遞江湖需要鯰魚,也從來不缺鯰魚。

在老鬼看來,“鯰魚”開始集中介入快遞江湖的一個標誌性時間點是2009年以後。在這一年10月,新修訂的《郵政法》正式確立了民營快遞的法律地位,並且予以高度重視和認可。

民營快遞“入法”的第二年,快遞江湖史上最大的一條鯰魚就迫切入場——周韶寧創建的百世物流大舉進軍快遞,而且還是以全資收購“老四通一達”中的匯通這樣一種方式高調亮相。

作爲一名“外來者”,百世的介入確實給快遞江湖注入了很多新元素和新玩法。更重要的是,匯通(後更名爲百世快遞)從2010年收購時日均不到20萬單的業務量,僅用6年的時間,體量就一路飆升到2016年12月的日均900萬單,直接躋身中國快遞第一軍團,並於2017年成功登陸華爾街紐交所,成爲第二家在美國上市的國內快遞。

身爲“鯰魚”,百世無疑是成功的。除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的介入還極大激發了同行的活力——在其之前,包括申通、中通、圓通、韻達和順豐在內的五大快遞巨頭,也都成功上市。

在這個堪稱完美的“鯰魚效應”示範和鼓動下,更多的鯰魚接連入場。在他們之中——

財大氣粗者有,比如先後入主天天快遞的海航集團和蘇寧集團;

跨界巨頭者有,比如“零擔之王”德邦、快運後起之秀安能;

接盤易旗者有,比如“桐廬首富”朱寶良領軍的紅樓集團,拿下CCES後更名爲國通;

借殼生蛋者有,比如從黃子傑手中接過快捷的吳傳龍;

白手起家者亦有,比如陳加海創建的全峯;

自我突圍者也有,比如圓通自建的承諾達特快;

……

對於上述這個“鯰魚羣”,想必很多老鐵一點都不陌生。每一條“鯰魚”在入場的時候,無不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然而遺憾地是,其後續的命運軌跡卻讓人唏噓和感嘆:國通、快捷、全峯、承諾達特快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安能快遞不得不斷臂,德邦快遞尚在艱難爬坡;海航折戟沉沙;委身蘇寧的天天則一直在補課。

“太多的事實證明,即便你是一條有背景的鯰魚,依然可能衝不破命運的牢籠。”

在老鬼看來,決定“鯰魚”命運的關鍵因素有很多,除了天時、地利、人和,資本、理念以及技術創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連安德華最近兩年也一直在提醒和預警:

鯰魚有風險,介入需謹慎。

編輯

鯰魚變“鯊魚”,門檻有多高?

快遞江湖縱然水深火熱,但每一條“中途介入”的鯰魚,在其內心深處都埋有一顆“鯊魚夢”的種子。畢竟,中國快遞這塊蛋糕,實在太大太誘人了。

按照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和預測:2018年,我國快遞業務總量突破500億件大關,累計完成507億件;2019年,這一數字刷新至635.2億,淨增128億件;2020年,也就是今年,如果不出意外,這一數字將再創新高,官方給出的預期是740億件。

一年淨增至少100億件。按照這個勢頭,到2022年,我國快遞業務的規模很可能達到1000億件,營收規模保守也在萬億以上。

帶着“淘金夢”悍然進場,固然可敬。但當下的快遞江湖早已不再是那個可以“白手起家”的草莽時代,對新入局者來講,門檻可以說非常非常之高了。

以目前競爭最爲激烈、份額佔比最大,同時也是新玩家們最眼饞的電商快遞爲例,繞不開的門檻就有好幾個——

1.資本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想要起一張全國快遞網,燒錢的程度堪比“萬炮齊鳴”,或者更甚。

比如已經倒閉的國通快遞,據朱寶良本人公開透露,接盤國通快遞的五年時間裏一共花掉40億元。可惜了這40億元,砸進快遞江湖連個水花都沒有濺起來就黯然落幕。

再比如另外兩個圈內公認的“快遞能人”——陳加海和吳傳龍,曾經中通的兩大諸侯,出走之後均選擇了自立門戶,一個從零起步創建全峯,一個收購快捷靠重組起事。除了耗光自己在中通攢下的幾億家底外,投資方的錢林林總總加起來也燒了十多億,但其最終也難逃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這幾個例子提到的“錢”還僅僅是總部和投資人拿出的錢,並不包括加盟商的投資在內。如果算上加盟商的投資,恐怕百億都不止。

五六年前,老快遞人在評價新玩家時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就算給你100個億,你也燒不出一個通達或順豐。”

事實證明,確如此。時過境遷,今日的創業環境比起往昔,恐怕更殘酷和無情。

去年雙11,老鬼在上海走訪幾位快遞大佬,期間就多次聊到幾家意欲進軍國內市場的新秀。對於這些潛在的競爭手,大佬們都很含蓄,沒有給出直接評價或研判,但均表達了對其資金實力的擔憂。某大佬還進行了一番簡要的分析:

“就說100億吧,對於一家新起網的快遞來講,能撐多久?轉運場地不論是租還是買,都要錢,後者現在恐怕買都買不到;轉運中心的設備要錢,還是大錢;採購班車要錢;班車跑起來了,那就是燒錢的機器;技術投入、招兵買馬都離不開錢。除了這些硬性投入,還得另外準備出一大筆錢來跟同行搶市場,通達系快遞之間的價格戰,可不是一般玩家能承受得起的。”

大佬最後直言,可以去查一下各家上市快遞公司的財報,每年的硬性成本支出都在幾十億元,甚至更多。在這樣一個高度競爭、資本爲王的環境下,100億元的啓動資金又能撐多久、打多久、耗多久呢?

2.產能

資本是第一關。尤其今年疫情爆發後,更是對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嚴峻的考驗。當然,對於有背景的鯰魚來講,如果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的話,還有第二個關卡必須面對——產能

產能分兩種:一種是自建式的產能,一種是借力式的產能;這兩種產能背後也對應了兩種模式:一個是重資產模式,比如中通和順豐;一個是輕投入模式,比如百世。

其中,中通厚積薄髮式的崛起之路,充分證明了自建式產能的重要性——自購土地建轉運中心(現在多爲綜合性產業園);自建運輸車隊,引進超長高運力牽引車;自主研發自動化分揀設備等等。

這背後,是規模效應拉動下形成極致成本管控閉環:產能足夠大——承攬和消化更多的業務——規模持續擴大進一步攤薄成本,從而反哺市場競爭力——帶來更高的市佔率——繼續擴充產能和提升利用率。

縱觀韻達、圓通、申通,也都是沿襲着這個邏輯和路徑擴大產能、降本增效。

以場地這種稀缺資源爲例,包括順豐在內,最近幾年也加大了“圈地”的力度。不誇張地說,目前這幾家快遞巨頭手裏在用、在建和囤積的土地資源和數量,不亞於專業的房地產公司,妥妥地“土壕”。

寫到這裏,你肯定會問:一直靠“輕模式”運作的百世不也成功突圍了嗎?

確實,以“租賃場地、共建車隊”爲主的百世快遞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獲得了飛速增長,併成功躋身第一軍團。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不得已而爲之”的運營策略

爲了追趕對手,一方面以價換市,使得業務量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自建產能提升速度,不得不採取租賃的模式來滿足業務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租賃爲主的輕模式可以減少現金流的消耗,從而騰出更多的資金來打價格戰,保證市場份額。

君不見,百世快遞成長最快的幾年,也是轉運場地規劃數量最多、更換時間和頻率最多的幾年。自建產能方面的硬傷,也直接導致百世目前的轉運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只能通過優化人工、科技提效等手段來抵消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說,當下新入局的玩家,想要追趕同行,就意味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盡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多的市場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資金流充足無憂,也不可能做到同時自建產能和搶市擴量

“是自建產能優先,還是市場優先?這是新玩家們必須要做出的單選題。”

爲什麼是單選?因爲這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

3.時間

對於現在入局的快遞玩家來講,時間纔是最大的敵人,也是目前最難突破的門檻。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起網需要時間,招商需要時間,磨合需要時間,向客戶證明自己需要時間,買或租建場地需要時間,技術研發需要時間…一言以蔽之,即使錢足夠用,就怕花錢的時間不夠用。

因爲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的競爭對手和同行們並沒有停滯。恰恰相反,憑着多年的積累,他們正在向更高的目標挺進。因此,新玩家們在追趕的過程中,還要隨時面臨同行和巨頭擠壓、圍剿的風險。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下以及未來的快遞就是這樣一場不遺餘力,也不留任何餘地的殘酷競爭

問題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又有誰能在“朝夕之間”就能做到日均單量千萬級這個規模呢?

別被“拼多多系快遞”衝昏頭

承接上一個問題,很多人認爲,能在“朝夕之間”賦予快遞巨大流量的平臺,當下最可依靠的理想對象非拼多多莫屬。兩方面原因:

1.拼多多是目前快遞市場最大的增量來源。過往兩年,我國快遞業務量每年淨增100多億件,其中超過一半來自拼多多。按照相關機構的預測,未來拼多多平臺產生的快遞包裹,有望佔到全國快遞包裹量的三分之一。

2.拼多多還沒有構建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不同於京東的自建和阿里菜鳥的整合,拼多多至今沒有明確的物流戰略和規劃,或者說沒有公開表達過相關思路。這爲至今“尚未站隊”的快遞物流公司們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拼多多在物流方面的巨大留白,確實極大地牽動和刺激着外界的神經。

以今年新起網、風生水起的極兔速遞爲例,因其創始人的OV背景以及與段永平的密切關係(段永平爲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天使投資人,亦師亦友,關係非同一般),被諸多圈內人和媒體掛上了“拼多多系快遞”的標籤。

在看了最近一系列相關報道後,老鬼的朋友安德華終於忍不住評價:

將極兔“拼多多化”固然可以帶來足夠的關注度和媒體流量,很大程度上也利於招商和強化軍心,但是在業務拓展方面恐怕不是好事。這絕對是一把雙刃劍。

很多細心的老鐵也發現,拼多多官方至今沒有回應過任何關於極兔的話題。實際上,極兔也從未選邊站隊,更沒有表態自己是“拼多多系快遞”。除了在業務方面的正常合作,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兩者還存在其他方面的關聯。

老鬼也有同樣的擔憂——媒體們先入爲主且如此高調地把極兔定位成拼多多的“專屬快遞”,很有可能將其推向另外一個極端

首先,極兔想要接入淘系業務平臺,會越來越難。阿里本來就有顧慮,這樣一搞,更難了。

其次,極兔的目標客戶和市場就是電商快遞,與通達百等巨頭嚴重重合,與正在發力中的順豐特惠也有高度交集,如果這個時候上述幾家巨頭在市場上趁機做出圍獵動作,這纔是最要命的。

單就目前的局勢來看,拼多多平臺上的業務訂單絕大多數還是由通達系快遞承攬。退一萬步講,假使拼多多有“暗度陳倉”之心,無論如何現在也不是最佳的攤牌窗口。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兩天,拼多多官宣了與國美的合作——認購國美零售發行的2億美元可轉債,期限三年。如最終全部行使轉換權,拼多多將最多獲配12.8億股國美新股份,約佔後者發行轉換股份擴大後股本的5.62%。

同時,雙方宣佈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國美零售全量商品將上架拼多多,品牌大家電將接入拼多多“百億補貼”計劃。國美旗下安迅物流、國美管家兩大服務平臺,將同時成爲拼多多物流和家電後服務提供商。兩大服務平臺將分別爲拼多多平臺商家提供覆蓋全國的中大件物流、倉儲及交付服務,以及包含家電維修-清洗保養-以舊換新在內的消費者服務方案。

看到這個消息,安德華嘴角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悠悠說道

拼多多還是很聰明的,也保持着足夠的清醒,“雙黃連”的合作確實是一步好棋,一箭雙鵰。你說安迅物流這次被推上臺前,是不是在爲另一個更大的計劃打掩護呢?

神仙打架,凡人喫瓜。

老鬼想說的是,不管巨頭們之間如何博弈,作爲快遞公司,老江湖也好、新玩家也罷,最重要的都是做好自己。既入圍城,就不要被各種“標籤化”的表象衝昏頭。阿里不是救世主,拼多多也一樣,只有自己強大或者做出特色了,才能聚合更多的資源。

當別人狂熱的時候,你一定要清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