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英秀

瞿秋白和鲁迅在革命和文学的事业中,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瞿秋白曾先后三次避难于鲁迅家,遂成史传佳话。第一次避难:“积铁成象”纪念品

1932年11月1日,正在上海的瞿秋白接到迅速转移的“警报”后并未慌乱,他与夫人杨之华商量,决定分头“到鲁迅家去”!

瞿秋白离家后,兜了几个圈子,见无特务盯梢,便急速来到四川北路拉摩斯公寓鲁迅家。鲁迅夫人许广平打开门,见瞿秋白匆匆造访,知道必有情况,便机警地让他进屋。后杨之华也来到鲁迅家。鲁迅当时在北平。

11月30日,鲁迅由北平返沪。

两家欢聚,鲁迅高兴地说:“这回好了,秋白来了,我有知己哩!”

◆鲁迅

瞿秋白与鲁迅精诚相见,开怀畅谈,从文化界复杂斗争的形势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两个“围剿”,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到九一八事变,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到中华国土的不断沦丧等等,两人观点不谋而合,分外投机。

鲁迅对瞿秋白的生活非常关心,他特意将自己的书房兼卧室腾出来,让秋白夫妇居住。

在平日,瞿秋白特别喜爱鲁迅的儿子小海婴,便托人到一家大公司买了一盒价格昂贵的高级玩具,送给三岁的海婴。这玩具是一种“舶来品”,用铁料制成,可变换组成各种造型,鲁迅称之为“积铁成象”。鲁迅知道秋白夫妇收入微薄,为此深感不安,而瞿秋白意味深长地说:“做个纪念吧,日后孩子大起来,也知道世界上有个何(瞿秋白化姓——笔者)叔叔。”鲁迅深受感动,遂在日记中写道:“⋯⋯下午维宁及其夫人赠海婴积铁成象玩具一盒。”维宁系秋白笔名魏凝的谐音。

1932年12月底,新年将近,党组织考虑到鲁迅一家的安全,遂派史平(陈云)到鲁迅家把瞿秋白夫妇接了出去。第二次避难:珍贵的合璧

1933年2月上旬一日,中共上海中央局接到秘密情报:是晚国民党特务要在紫霞路一带破坏一处机关,经分析,瞿秋白夫妇住处首当其冲。值此紧要关头,党派中央局组织部长黄文容通知瞿秋白夫妇迅速转移。当晚,瞿秋白夫妇来到北四川路鲁迅寓所。

重到鲁迅家,瞿秋白深感时日的珍贵,于是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关于当前斗争的情状,关于“左联”的工作,关于文坛舆论动向与诸般文人的分野等,瞿秋白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需要写出来发表,即先打好腹稿,再征求鲁迅的意见进行修润补充或变换素材,然后由秋白完稿。故而,不少文章实系这两位战友的联袂杰作。

◆瞿秋白

1933年2月16日,世界著名作家、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访问中国,先到上海。鲁迅觉得很有必要编一本关于萧伯纳在上海的书,便与瞿秋白商议,秋白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投入了紧张的合作,由许广平与杨之华负责搜集和剪贴资料,鲁迅与瞿秋白分别写了《序言》和《引言》。鲁迅写道:这本书“是重要的文献”;瞿秋白称赞萧伯纳是“为光明而奋斗的、世界和中国的被压迫民众的忠实朋友”。《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编好后,鲁迅与瞿秋白共同用一个笔名“乐雯”(由鲁迅另一笔名“隋洛文”化用)署名,并交野草书屋于是年3月出版。这本书是鲁迅和瞿秋白战斗友谊的见证。第三次避难:两度化险为夷

1933年6月,时任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通讯社社长的冯雪峰调往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中央局决定让瞿秋白到通讯社,主要负责审核专稿与文件,并为党报撰写文章。为了工作上的方便,瞿秋白住在冯雪峰处,是在一家花店的楼上,江苏省委机关也设于此处。历经月余,时至7月初的一天夜晚,冯雪峰获悉紧急“警报”:省委机关被敌人发现,牵连到他们的住所,必须尽快转移。于是,瞿秋白与杨之华匆匆收拾行李,各乘一辆黄包车半小时之内赶到鲁迅家。后因工作需要,中央决定仍由黄文容护送秋白夫妇往成都南路高文华家住下。高文华系临时中央机关内部交通主任,其家为党的领导同志阅读文件之处。

约在8月底或9月初一日深夜,“警报”传来:高文华家进入特务搜索之列,岌岌可危,瞿秋白夫妇须当夜撤离。他们商定,仍到鲁迅家。时值凌晨两点,更深夜阑,他们各叫了一辆黄包车,赶往鲁迅家。为防途中有人盘诘,高文华将睡梦中的女儿唤醒,陪杨之华同行。

为防引人注意,瞿秋白夫妇事先约定分别由鲁迅家的前门和后门进入。半夜时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熟睡中的鲁迅与许广平惊醒,鲁迅欲前去开门,被许广平拦住,因需防特务突然抓人。当许广平听清是瞿秋白的声音时,方打开门。瞿秋白闪身而进,尚未坐下,后门复响起紧切的敲门声,原来是杨之华与高文华的女儿也到了。

鲁迅与许广平,一如既往,热情接待,并为瞿秋白夫妇准备了夜餐。一切停当,天已蒙蒙亮,鲁迅与瞿秋白一天新的战斗生活又开始了。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