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從自己個人經歷和想法出發,從三個轉變的角度談談如何從作品集過渡到行業項目,希望對所有剛剛踏入產品或交互行業的新手們有所幫助。

一、前言

在經歷了半年多的作品集沉澱,三四個月漫長的面試經歷後,我終於完成了一個CS學子到小白交互設計師的轉變。作爲一個從0開始,沒有任何交互或產品行業經驗的在校生,這個過程中踩了無數坑,但也正因爲這些彎路使得一切積累都十分寶貴。

我相信很多還沒有走入行業的畢業生都跟我一樣,利用自己在學校的項目經歷完成了簡單的作品集。在製作過程中,總覺得自己對整個流程已經瞭解的十分完善,但實際踏入工作時卻發現之前獨自閉門造車的思維模式有很大問題,在處理商業項目時水土不服。

所以本文將從個人經歷和想法出發,從三個轉變的角度談談如何從作品集過渡到行業項目,希望對所有和我一樣剛剛踏入產品或交互行業的新手們有所幫助。

二、二者有何不同?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剛畢業的小白都能說上幾句。例如製作作品集主要是基於自己做過的項目,是內容和能力的展示,而商業交互設計師是2b或者2c,是面對具體的用戶;製作作品集的時候自己就是一整個團隊,而在公司裏是團隊的一員。但沒有親歷兩種不同的項目模式,其實很難關注到表面不同背後驅動的行爲模式。

以上問題如果再追問,展示能力與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究竟相互矛盾還是相輔相成,是團隊的一員意味着我們的產出需要做到什麼程度,恐怕絕大多數小白畢業生,例如剛開始實習的我,都完全傻眼。

想要真正handle交互設計師入門,必須要徹底的搞清楚這二者背後不同的模式,從而總結出轉變的方法,才能順利的蛻變。

交互設計 = 用戶 + 場景 + 行爲

這個小白入門必“背”公式其實很好的爲交互入門劃分了三個大致方向,明確自己新的角色,並且在商業場景下更好的協作和輸出。下面我將根據這個公式詳細分享我的經驗。

三、角色

1)從甲方變成乙方

製作作品集其實是個非常綜合的過程,尤其是如果涉及到一些自己全程參與的項目,交互其實常常只佔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需要從前期策劃,到產品的視覺設計,還有後期運營全程參與,一邊構思一邊進行實現。

我們同時是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架構師,產品經理,還可能是運營專家。這樣考慮的視角是相對俯視全局的——因爲你什麼都得考慮到,這就會造成每一個角度中細緻度的缺乏,而細緻度卻又是商業交互設計師最需要的東西。

在公司裏做交互設計師,需要把自己切換成仰視細節角度,去關注每一個控件的位置和大小,每一個頁面的跳轉邏輯。

這樣設置我的控件大小是否可以突出我的主體功能?返回鍵放在右側是否違背了用戶習慣?這樣的排版是否合理,信息重要層級是否符合使用場景?

只有關注到一個頁面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才能真的算是開始上手入門。

2)扔掉“理所當然”的黑匣子,你纔是造螺絲釘的設計師

很多時候小白容易陷入“照搬市面上成功產品的交互邏輯”死循環,實際上並不是偷懶或者抄襲的問題,而是思維模式沒有轉換,沒有意識到所有細節都需要根據具體產品進行思考和推敲。

舉個自己的例子,我接手的第一個任務是導航產品。當時我想,這還不簡單嗎,市面上多少已經很成熟的導航產品,按照他們的方向,突出這個產品的獨特點,就是個很好的交互方案了。所以我製作作品集一樣,簡單的列了一下功能列表,信息架構,對比了一下競品,然後立刻着手去畫了幾份草圖。

結果在彙報的時候,老闆幾連問就把我問懵了:這個按鈕爲什麼要放在這?爲什麼放這麼大?又爲什麼放這麼小?要在這個地方放這個功能嗎?爲什麼不在後續放?

當時的我才猛然發現,這些問題原來的思維習慣裏來的多麼“理所當然”,只是因爲其他成熟產品這麼做所以我就這麼做,因爲他們把搜索欄放在底部我就放在底部,因爲他們把工具欄收起來我也收起來,卻從來沒有想過成熟產品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做法是否適合我手上的產品。

而且我滿足於大框架上的設計,總是把關注點放在服從信息結構的邏輯,或者是否在視覺上和諧,卻恰恰漏掉了交互設計師需要去關注的部分——這些細節對用戶造成的影響是什麼。或許改動10%的控件大小就會讓用戶覺得重點突出,或許將教程功能隱藏在使用過程中就能極大地減少用戶被打擾度,這些纔是商業交互設計師更需要考慮的,而不是隻關注宏觀的結構和邏輯。

四、場景

對於一個商業交互設計師來說,公司就是我們的場景。一般較大的公司會有專門的用戶體驗設計部門,彙集了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產品設計等。中小型公司也會有對應的職能。這就需要我們非常明確在當前場景下我們的職責,這對我們思維模式和產出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1)溝通

在公司場景中註定了我們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溝通和確定需求,還有講解自己的設計上。一個人做作品集的時候,一切都誕生在我們的腦子裏,新的想法隨時可以進行改動,並且改到我們覺得合適爲止。

但在公司場景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溝通成本,所以在最開始時一定和產品經理對接清楚,並在後期輸出時儘量簡潔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並不是設計不好,而是沒有表達清楚爲什麼這樣設計,從而導致方案被斃。

2)協作

做作品集的時候,靈感來的都很零散。有的時候先想到了整體風格,再着手畫線框圖,只要最後產出的時候邏輯正確,那麼其實跳躍性思維並不影響作品集的質量,反而會容易做出比較有特色的設計。

但商業交互設計要求交互設計師必須完全focus在自己的部分,有的時候想多做多,反而是對其他職能的設限。交互設計師需要做的事情是突出重點,點到爲止,而不是越俎代庖,去規劃本該是視覺設計師該做的事情。

五、行爲

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和所在的場景之後,我總結出了兩條適合小白們提升自己可以做的行爲。

1)多看書多總結

看書可以幫小白們迅速的抓到一些基本的設計原則和理念。我剛開始上手做項目的時候,完全缺乏規範的方法論,也缺乏設計語言的統一。不知道要突出重點,對不重要的東西有的放矢,如果方案被打回來就歐巴桑心態一股腦兒的往裏面塞新的功能。看書可以快速幫助小白們奠定關於“設計”的一些準則,把握產出的大方向,否則輸出的東西永遠無法打中用戶的需求。

2)多寫交互文檔練手

交互文檔對於一個交互設計師來說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但如何快速又細緻的寫好一份交互文檔,是非常需要鍛鍊的。一味求快很容易漏掉功能或狀態,只追求雕花一樣的細緻又會趕不上ddl,二者如何兼得,只能靠多寫。

如果可以有一套自己檢查邏輯和狀態的方法論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在完成主界面設計之後快速輸出一份大綱版本的交互文檔,然後再用檢查方法論去細化,豐富主體。同時在寫交互文檔的時候也不能忘記細節所體現出來的設計原則,要寫的易讀,且不容易讓人誤讀。

六、總結

七七八八寫了很多,其實核心的主題很簡單。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商業交互和做作品集時思維和行爲模式的區別,自己一個人團隊做項目做多了,反而容易被侷限在自己的框架裏,雖然也有滿足的快樂,但難以走出去和一個大團隊合作,學習新的知識。

在工作之前我陷入到一段時間的自我懷疑中,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職業道路到底是否有發展,我是否只是無限的在重複已知的教條。但一旦走出這個自己設下的框架之後,所學習到的東西和接觸到的行業會帶來許多新的體驗,也讓我更好地審視我的選擇。

希望我的小小總結也可以幫到正在進行自我懷疑或者初入職場的小白們,也激勵自己在以後也不要停止回顧和總結的道路。

本文由 @Echo:candy: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