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18,京東選在自己主場的大促這天,如期掛牌港交所。這是一次沒有劉強東臺前亮相的上市,更顯示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隱約將主要領導京東未來發展的開始。

京東的今天上市,也是這兩年中概股集體迴歸國內的又一個大公司。20年前,網絡門戶三劍客(新浪、搜狐、網易)的美股上市,曾經帶起第一波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浪潮。20年間的數波赴美上市潮,如今它們又相繼歸來,以赴港二次上市的方式迴歸國內。

前有闊別港交所7年後迴歸的阿里,近有第一波赴美上市潮中的網易。如今京東也已掛牌,傳言百度、攜程也已在計劃中。大多數人會看到這股浪潮的背後,有着鮮明的大時代影響。有東西方全球政經話語權的再分配,以及中美時差帶來的24小時不間斷交易等原因。

這也是當下情況,所不同於2015年的中概股迴歸潮的主要區別。這一波迴歸港股的背景更爲複雜,有港交所改制的大背景,有阿里“衣錦還鄉”的示範效應,還有瑞幸咖啡財務造假這一“意外”事件。

這裏面京東的迴歸,可能更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一個非創始人主導的一次上市,京東的今天以及未來,也將是主要由徐雷定義着它前行探索的方向。今後投資人對京東港股市值的參與和認可程度,部分程度也可以看作就是對徐雷領導下的京東發展潛力的價值評估。

高開5.75%,市值超7000億

今天上午9:30,京東在北京亦莊總部遠程敲鐘,正式掛牌港交所,股票代碼9618。京東此次香港公開發售獲得超額認購179倍,國際發售與香港公開發售價最終爲每股226.00港元,若不行使超額配股權,全球發售募集資金淨額約297.71億港元。

開盤京東股價漲5.75%,後稍有回落,截至發稿前京東股價234港元,漲4.4%左右。按照目前的股價計算,京東總市值爲7339億,位於港交所市值榜的11位。

徐雷在致辭中表示,“17年前,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帶領十幾名員工毅然關閉了線下門店,開啓了京東的創業歷程;17年後,面對新冠疫情,京東集團已經成爲了社會上保障民生供應、運輸應急物資和高科技抗疫的生力軍。兩場疫情折射出的是京東的成長和變化:從創業企業到持續爲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公民,從電子商務的探路者到以供應鏈爲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從零售到物流再到數字科技和產業發展。”

6月5日,京東集團向香港聯交所官網提交初步招股文件,正式啓動香港IPO計劃。京東此次共發行5億股普通股新股,發行1.33億股發售股份。

其中在港公開發售665萬股,佔全球發售初步提呈的股份總數的5%(可予重新分配);國際發售1.2635億股,佔全球發售初步提呈的股份總數的95%(可予重新分配及視超額配股權行使與否而定)。

發行價定在每股226港元,較此前的最高發售價236.0美元低了4%。

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劉強東持有4.485億股普通股,佔股15.1%,擁有78.4%的表決權;騰訊全資子公司黃河投資有限公司持5.272億股普通股,佔股17.8%,是最大股東,擁有4.6%的表決權;沃爾瑪持有2.89億股普通股,佔股9.8%,擁有2.5%的表決權。

按照京東的計劃,募得資金將用於以供應鏈爲基礎的關鍵技術創新,具體包括投資一系列關鍵運營系統以進一步開發及提升零售技術與客戶參與度;投資物流技術,實現物流能力數字化;投資及提升整體研發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中提到,京東申請的多項豁免中,包括在三年內將一家子公司實體拆分,並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按照《香港上市規則》規定,不允許上市公司在上市3年內拆分子公司,但這一規定不適用於二次上市的發行人。

從錯過阿里到迎來回歸潮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迎來近二十多年來的最大變革,其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正式生效。按照新版的《上市規則》,港交所將對新興的三類公司打開大門: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類公司、將港交所作爲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在港交所實施雙重股權上市結構之後,包括美團、小米等在內的一大批新經濟公司相繼赴港上市,而這一新規也將阿里再次帶回港股。

在《上市規則》發佈的三天後,小米赴港上市,成爲第一家“喫螃蟹”的公司,緊接着阿里也迴歸闊別7年的港交所,創下去年全球規模最大的IPO,也是香港自2010年以來最大的股票集資。

在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B2B業務從港交所退市後,阿里曾於2013年尋求再次赴港整體上市,但由於阿里巴巴於2010年起開始施行的“合夥人制度”採取了同股不同權的模式,使持股比例不到10%的馬雲和管理團隊可以保持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這與港交所奉行的“同股同權”上市規則相違背。

迴歸香港上市失敗後,阿里隨即轉投美國資本市場。錯失阿里,也成了港交所最大的遺憾。

2017 年 12 月,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就曾表示:“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個很重大的錯誤。”兩週後,港交所發佈公告,拓寬香港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以及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不過,中概股迴歸早已不是新鮮事,2015年前後,就有過一次規模浩大的迴歸潮。包括分衆傳媒、360、如家、噹噹、完美世界等在內的公司從美股退市,或直接回歸A股。

當時的這一波迴歸潮主要是由於這些公司認爲其在美股市場被長期低估,同時又趕上了國內逐步啓動註冊制改革的政策紅利。與這一波迴歸潮不同的是,當時的美股中概股都是在退市後回國,而這一次則是在美股、港股同時上市。

回港上市能夠進一步豐富這些企業的融資渠道,同時分散風險。於阿里去年上市的背景還不太相同,今年中概股們在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之外,還面臨着新的監管風險,這主要源自瑞幸財務造假事件造成的中概股信任危機。

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擔責法案》,其中規定,外國公司需按照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要求披露審計報告,若三年內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將無法在美上市,或被停止在美國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

雖說外界普遍認爲,《外國公司擔責法案》的影響實則有限,但這一法案對於中概股來說,仍是一個不好的訊號,所以比起阿里當時,時下中概股迴歸的心情會更爲迫切一些。

事實上不僅是港交所,世界各地的證券市場市場都在進行自我變革,來爭取一些高估值的公司。

內地此前也開啓了中國預託證券(CDR),爲境外上市的中概股迴歸A股市場鋪平道路。紐交所、納斯達克允許公司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IPO,Spotify、Slack就在此前以直接上市的方式掛牌。

而這些美股中概公司選擇回香港而非A股的原因可能在於,美股和港股的制度相對比較接近,能在法律、制度合規等方面少一些阻礙,比如的港交所的新規中就包括,以大中華區爲業務重心的公司可保留現行VIE結構以及不同投票權架構。

同時。美股與港股在估值模式上也相對接近,從而可以防止由估值差異太大而造成一些套利行爲的產生。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公司將回港上市。按照新制度的規定,在港掛牌的企業必須在紐交所或倫交所等英、美市場上市並至少兩年保持良好合規記錄,市值不少於400億港元,或市值不少於100億港元及最近一年度收益至少10億港元。

根據華興資本的統計,目前滿足上述條件的中概股(於美國或英國上市的)共有36家,包括了傳聞中的百度、攜程等。此外,華興預計,未來3至5年內最多約有50至60家中概股赴港上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