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意外“走紅”,他以敢想敢說的硬核做派與高超精湛的業務水平,成爲了婦孺皆知的“網紅醫生”。面對媒體採訪,張醫生更是金句頻出,“不能欺負老實人,第一批醫生下來,換黨員上!”視頻一經播出,衆人紛紛叫好。

然而,位於抗疫焦點的前線醫生們,尚有張文宏這樣的發言人爲他們保駕護航,而另一羣默默耕耘的人們卻只能委曲求全,吞聲忍讓。誰能料到,學校裏面老師的教師,其實一直在被欺負……還有人戲稱什麼都幹不好的老師纔是最輕鬆的。

幹活越多,拿錢越少

有句俗語叫“鞭打快牛”,說的是兩頭牛同時拉犁,更賣力的那頭牛反而不斷地挨鞭子。因爲農夫覺得,反正另一頭牛指望不上,於是就不斷鞭策這頭走得更快的牛了。現實生活中,這種“鞭打快牛”的現象在學校裏屢見不鮮,許多老師的教師們如同這挨鞭的黃牛般,俯仰由人,被百般刁難。

一些老師自身的教學能力非常出色,就會被領導們委以重任。比如身兼兩個班的主科老師,甚至同時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領導美其名曰“培養重用”,旁人讚美他能者多勞,而其中的苦澀只有老實人自己知曉:幹活越多,拿錢越少。他們的工資,甚至不如某些整天無所事事的老師。

有的老師評上高級職稱後,就初心不再了,帶的班從兩個改成了一個,上課的心思在對平步青雲的渴望中逐漸彌散;還有的老師因爲教學成績太差,課時安排被減少,只用每天坐在辦公室裏喝着閒茶,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幹活少的人,薪水照發;幹活多的人,掙錢反而少。辛苦勞碌都打了水漂,老實人們卻礙於情面,苦口難言。

績效考覈的黑洞

現在的學校常常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一線上最敬業的老師,和那些遊手好閒的老師,在績效上居然沒什麼差別。這是因爲某些學校年底發放績效工資時,偷懶省事,實行“大鍋飯”制度,直接對績效工資進行平均分配。

這樣一來,不論辛勤與否,大家年終到手的薪酬都相差無幾,課時少的教師們自然歡欣鼓舞,可這對那些老老實實、兢兢業業的教師們而言,這種做法不就是欺負人嗎?以後還會有人願意去認真上課嗎?

還有一些學校,實行績效考覈制度之後,學校領導的績效工資遠遠高於一線教師的績效工資。論教學課時量,很多教師的工作量自然是遠超於領導們的,但教師們的績效成績最終還是要由領導確認。

這就導致了,部分心思活絡的教師早已提前打點好,年底績效工資就會高一些;而部分老實的教師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對於人情世故不聞不問,最後的績效工資反而更低。

如何才能保證領導們分配的績效工資公平合理?在缺少相應監管體制的當下,赤手空拳的老實人們憤憤不平,卻只能束手無策,白白被欺。

不爲人知的評職稱內幕

評職稱這回事,如同“薛定諤的貓”般,當局者迷,難以預測。有些優秀的教師深受學生追捧,教學成果突出,卻三番五次在職稱評比中落選。其實看着領導們公示的職稱名單,稍加思索,便可窺得其中規則。

職稱的評選,除了參考教學成績外,還需要非常多的榮譽頭銜和學校的名額推薦。那些老實巴交的教師們,一天到晚忙着備課、批改作業、與學生談心等等,哪裏抽得出時間去和領導拉近關係。

反而有些老師,要麼是自身的課時任務少,要麼是根本沒把心思放在教學上,三天兩頭就往領導辦公室跑,端茶送水,捏肩捶腿,甚至連領導家裏買菜與接送孩子放學的私事都大包大攬,可謂是諂媚至極。

等到大字報一張帖,老實人們才煥然大悟:原來教學能力強並沒有什麼用處,只有領導喜歡的人,才能獲得評職稱的機會。披星戴月,含辛茹苦換來的是學生與家長的笑顏,卻也換來了趾高氣昂的小人們在自己頭頂席勢凌人,扒高踩低。

仙人掌與橡皮泥

心理學有一個原理,叫做“仙人掌定律”,指的是在職場中,那些更有棱角、更懂得爲自己爭取權益的人,他們受到的職場霸凌會更少,薪資也平均比普通職員高15%。而任勞任怨的老實人,他們的薪資則平均會低8%。

老實人就如同任人揉捏的橡皮泥般,時常喫啞巴虧,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而“會哭的孩子有奶喫”,也是社會普遍現象。那麼在如此境地中,的教師們還有渠道去維護自己的合理權益嗎?

其實,老實人訴求無門時,不妨試試從自我轉變做起。在和領導進行關鍵對話時,記得提前表明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成果。

日常工作中,要打破懦弱的慣性思維,偶爾給習慣打壓你的人扔一些軟釘子,不斷提高個人影響力。老實人們不求進階爲帶刺的仙人掌,只願擺脫“橡皮泥”的宿命,勇敢地對他人說“不”。

張文宏醫生作爲一個標準的學術研究者,他的眼中只有科學真諦,爲人處世直截了當,從不拐彎抹角,所以他敢爲“老實人”撐腰。他說“人不能欺負老實人,如果你曾被欺負過,以後就不要再去欺負別人。”尊重善待他們,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也是社會繁榮向上的象徵。

勤懇踏實的老實教師們纔是學校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高層領導們如若不能提供公正的教學環境,給予“老實人”們充分的尊重與應有的待遇,最終受到傷害的將是學校自己的聲譽。聲援“老實人”,並不是對“我弱我有理”的變相支持,而是謀求一份職場中的公平正義,讓辛勞耕耘的教壇園丁們不再心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