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清平樂》中有好多片段值得我們注意,比如滿朝官員上朝,他們官常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但又不一樣的很整齊:排在最前面的是紫色,後面一波是紅色,再後面一波是綠色等等。還有,新科登第的韓琦,皇上面見他的時候,官常服的顏色是青色。

你看,簡單的幾個場景,“紫、紅、綠、青”都有了,那這樣排列有沒有考究呢?

其實是有,而且規制非常明確。

之前我在講《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說過官常服的服色,是區別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宋初,官制、軍制基本承襲唐代,衣冠服飾也沿襲了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規制。宋代的官常服形制簡單、下施橫襴、束以革帶,戴幞頭、佩魚袋、穿烏皮靴。宋代初期沿襲唐制,服裝服色如下:

1. 一品到三品:服紫;

2. 三品到五品:服緋(朱、紅);

3. 五品到七品:服綠;

4. 七品到九品:服青。

重合的部分跟着上面走,比如三品服紫、五品服緋,類推。

下面,我引用一張圖表,這張圖表是唐五代及宋初的官常服服色制度,如下:

圖表中很清楚,我就不作贅述,唯獨說明幾個時間點:

最後兩欄的“太平興國”和“至道”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

當然,官服和冠冕、革帶、配飾等是緊密相連的,我將在後面的更新中根據電視劇中的情節和大家一一講述。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官常服的服色和我們的生活比較遠,其實並非如此。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代代延續,好多東西被遺棄了,但好多東西也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來印跡。

舉幾個例子。

宋代有一個人叫汪洙,寫過一首《神童詩》,其中有這麼幾句:“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這裏的“滿朝朱紫貴”指的就是服紫、服緋的官員;而且上兩句我們更熟,“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無非是古人勸勉孩子要好好讀書的意思。白居易寫過一首《琵琶行》,大家讀書的時候都背過,中間有這麼幾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44歲被貶爲江州司馬,這是個什麼官呢,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個地方的副市長,而且在唐代,司馬這樣一個職位沒有什麼實權,這個官職也常常被用作中央官員被貶的首選位置,所以說他“青衫溼”,這個青衫大家就理解了。我們過年貼春聯時,好多時候,“橫批”或者“門楣”貼的都是“紫氣東來”。爲什麼說“紫氣東來”,自然指的是好的徵兆和運數。當然這個成語還有個傳說,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開心的看到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函谷關。果然老子騎着青牛而來。所以原來這個成語也比喻吉祥的徵兆。但不管怎麼說,那種吉祥的徵兆是表露出來了的。 我們現在說某個人運氣好、在當官的面前喫得開都說他“大紅大紫”、“紅得發紫”,也是這個道理;故宮在明清時代叫“紫禁城”,因爲紫微星在中天,傳說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社會皇帝都說是天帝的兒子,所以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做紫禁城,比喻天上的紫宮,你看這裏也是“紫”。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範疇來說,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的概念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