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我不是公知,你们是爱国贼

光绪五年(1879年),大清驻英公使郭嵩焘被迫辞职,然后黯然归国,但不敢在朝堂呆了,只好称病回老家湘阴。

一路上,无人不骂这位“勾通洋人”的“失节”’大使,以致于他只好乘坐洋人的小火轮偷偷过境,从长沙到湘阴的途中,他发现唾骂他“勾通洋人”的标语到处都是,特别是在自己的家乡湘阴,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民众义愤填膺,喊出了“杀郭嵩焘以谢天下”的口号,丝毫不念及同乡之情。

郭嵩焘到底怎么“勾通洋人”?到底犯下了什么“滔天大罪”呢?原来是守旧顽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向国内举报的“三大罪”:

“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大清国民众一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于是,刘锡鸿又公然扬言:“这个京师之内都指名为汉奸的人,我肯定不能容下他。”并密劾郭嵩焘罪责“十款”,极尽罗织诬陷之能事。

其实,只要冷静分析,郭嵩焘这些所谓的罪状,纯属鸡毛蒜皮,而且都合乎国际礼仪,并可印证英人所说郭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的称誉无误。

而国内那些愚昧、封闭、落后的官民骂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辱没天朝形象”,于是,全国上下,对他一篇骂声、喊杀声。

郭嵩焘这位力主开眼看世界的超越时代的先行者、近代洋务思想家、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就这样被大清国的“爱国贼”们给扼杀了。

相关文章